跨越发展新大冶
来源:今日大冶 时间:2012-11-9 9:18:0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山力兴冶板带 10月30日,湖北省统计局向社会公布了2011年度湖北“百强乡镇”的考评结果,大冶市罗家桥街道办事处、陈贵镇、灵乡镇和还地桥镇分别名列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六。大冶市共辖14个乡镇(场),就有6个跨入了全省百强。
就在前几日,年产200万吨的大安钢铁成功落户大冶金湖镇,陈贵镇顺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吸引了湖北省服装商会、广东大冶商会、广东湖北商会增城市分会等负责人以及400多名企业家应邀前来参观。
从“一矿独大”到“投资沃土”,大冶人放下“矿包袱”,在这片红土地上辛勤耕耘,种出了“聚宝盆”。
综述
这五年,化茧成蝶
穿越回到2008年,年初大冶成功入围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名单”,大冶开始华丽变身,蜕变成蝶。
早在2007年,大冶已经开始自发转型,引进雨润、中粮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落户,那一年,大冶市主要节能减排指标历年来首次下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近2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仅凭一人的力量,大冶孤掌难鸣。
当成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时,大冶如同借到东风的舰船,破冰起航了!
这是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2007年至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39.82亿元增加到332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4.4亿元增加到37.46亿元,地方一般预 算由5.1亿元增加到20.2亿元。
目前,大冶已形成了机电制造、饮料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集群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其中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0家,2011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将突破600亿元。
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大冶的经济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8:53.3:34.9调整为8.1:54.5:37.4,不知不觉间,原来“一矿独大”的经济格局被多元发展所取代。
与5年前相比,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了18.4个百分点;畜禽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这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大冶的发展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快”,五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快于全省,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大冶成为了反例。大冶的“快”也给很多在冶投资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本着“招大引强”的理念,台湾隆成童车、森马、山力板带、富士康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讲述
矿老板成了转型典范
1995年,大冶龙角山镇新冶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逃离”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整个新冶矿只剩下一帮老矿工留守。离开的原因只有一个,资源枯竭了,就像一块已被挤干了水的海绵。
龙角山是依托矿区建起来的小镇,资源枯竭前,整个矿区有一万多名矿工。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后来,龙角山撤镇改村。龙角山村人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也有村民背着筐子去捡一些废弃的矿石,磨碎后拿到市场上卖。
摊开新版大冶地图,三个乡镇的名字消失了,它们均是上世纪因矿而设,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经济渐渐萧条,环境日益恶化,周边居民纷纷搬迁。2001年2月28日,3个乡镇同时被民政部门撤销,永远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它们是:龙角山镇、铜山口镇、铜绿山镇。
资源的枯竭,让大冶原来23个乡镇,缩减到14个。
与资源相关的不仅是区域的变化,更多的是人的变化。
靠着开矿卖矿的亿元老板曹庆,开始寻求转型,成为湖北百世吉服饰有限公司的老总。市领导从曹庆的转型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不失时机地组织矿老板外出考察,到资源型城市学习转型的经验,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找转向项目。
随后,一个个矿老板、建筑老板成功转型的消息接踵而至:曹中部转向投资精细化工、余显智搞铸造件、余圣才转向机械制造、柯家明投资生物药业、曹洪俊转向化工新材……陈祖炳投资1000万元,创办了大冶金冈重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纪晓宇投资8800万元创办了美阁铝材公司;闵运生投资5000万元创办了楚天化工有限公司的配套产业——柏雅纸业;吴国胜投资6000万元,创办了胜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