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下士

- 积分
- 194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
“鱼米之乡”的富足与“九省通衢”的通达,注定了这里自古就是一个繁华之地。融通天下的货殖交流,注定了这里精英荟萃。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粤的湖北人多达100万众,他们用自己的才智与汗水,推动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一衣带水的乡情,把他们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最大的天门同乡会群QQ140754957
“九省通衢”造就一地繁华
湖北的商业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查一些资料你就能看到,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港埠中,开埠最早、规模最大的长江港口当属武汉港。
作为内地开放最早的港口城市,武汉地处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的交汇处,为中国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水陆交通极为便捷,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武汉三镇包括武昌、汉口和汉阳。而汉口港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广阔的内地市场三大优势,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化进程,逐步成为华中地区国内外货物的中转枢纽和内地最大港口。
汉口商业向来以盐、茶、米、木、花布、药材为大宗。明代中叶,汉口已发展为“泽国舟为市,人家竹起楼”的重要商贸港城。在清末及民国时期,武汉经济繁荣,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以上这些条件,就注定了湖北的商业发达。
资源可以说是富足之地。比如说,湖北是鱼米之乡,淡水鱼,全国产量第一。同时,养殖业也非常发达。还有,凭借矿产资源优势,湖北大冶出现中国最早的冶铜业。
货畅其流汇天下精英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推断,正是社会精英南下,造就了南方的繁华
湖北商人的文化特点该怎么总结呢?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版图很大,中国又是一个崇尚自由文化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基本上互相激励,提倡共同发展的。汉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忠孝等级文化。老百姓要忠孝,不要去反对。
屈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老子则是一个哲学家。
但整体看,汉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而儒家文化的包容性特别强,因此其他文化也慢慢被融合进来。
有一个很明显的实例,武汉有句特色方言是“不服周”。在遇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习惯说一句“不服周”。据考,这句话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楚国自商朝时就是南方大国,向来不把他国放在眼中。周国伐商之初,楚国牵制商军,支援周。牧野之战后,楚国见到周的强大,渐渐中立,甚至支援商王,因此引起周的愤恨,埋下了千年的仇怨。
周得天下后,仅仅封楚国为子爵,且始终对其怀恨在心。其后数百年,周盛于北而楚兴于南,双方相安无事。
周昭王时,楚国基本并吞南方,频频用兵于南方周的属国,周王大怒,召集天下军队,大战于楚,最终,周朝联军败于汉水,周王溺毙。周败,不敢用兵于楚,于南方封申、邓、息三国专事抗楚,自此,周、楚相安。
战国之后,楚屈败于秦,至此周、楚之间近千年的积怨遂告完结,但是不服周,却被代代相传,保留至今。
还有一个资料足以证明楚人“不服周”,就是“问鼎”。 《左传》记载,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重”。楚庄王问鼎,所暴露的是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图。
与其说是“不服周”,倒不如说是不畏强权,这应该是一种少有的坚定与胆识啊。我们知道有句话是“国难兴邦”,或者是“知耻而后勇”。楚国最终为强秦所灭,但灭秦者还是西楚霸王。单就这一点看,楚人是精诚一致,抱团作战的。但现在的楚商,这一点似乎不如先民啊。
湖北人不善于抱团作战,是一种文化的劣根性。每种文化都是有其优势,亦有其劣势的。要解释这个问题,要推溯整个有记载的历史,才能理清楚。
整个历史看,大家都在不停地迁徙。我们学历史知道,有“北胡”、“南蛮”、“西戎”、“东夷”之说。从汉朝开始,就与北胡中的匈奴交战。到后来,北方民族都“从汉制”,慢慢与汉族同化了。特别到了盛唐时期,胡人不但“从汉制”,而且很多从李姓。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被朝廷赐李姓。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姓李的人特
别多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征服南越。在征服过程中,“南蛮”们除一部分去了南洋一带,大多数也与汉族同化了,或者被儒家文化所改变。
“西戎”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喜马拉雅山太高,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民族风格。我们知道,“汶川大地震”前,羌族的建筑都是完整的保留着。
对于东夷的考证,就比较复杂了。像现在的山东人,原住民已经很少了。像王羲之,后来去了浙江绍兴。还有孙武,后来去了吴国。其实儒家正统文化也有着南迁的历史。
据史载,北宋末年,宋都汴京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一对楷木像(据传为孔子学生子贡所刻),离开山东曲阜南来,定居于衢州。是时,多数达官贵人也都跟随南下,只有普通老百姓不得不留在原地。这是一个大的格局。历史是统治阶级的历史。正如鲁迅
所说:“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在书写历史的时候,总要显一些东西,更是要隐一些东西,甚至会捏造一些假的东西。
但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推断,正是社会精英南下,造就了南方的繁华。
九凤图腾与非主体文化
各个地方的人在这里交汇,没有一个主体的族落,所以相互之间的“根”不可能扎得很紧
湖北文化应该属于多文化的融合吧?按照这些历史事件看,每一次的社会变异,都会对本地文化进行冲击,最终反倒形不成一个主体文化。
我们先从祖先的图腾看,北方尊崇的是龙文化,楚国尊崇的是凤文化。也有考证说,这个“凤”就是“九凤”,也就是九头神鸟。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
楚人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有种说法是,九头鸟很聪明,但体型很小。单打独斗很厉害,但不擅长抱团作战。
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我们不讨论这句话的褒贬之意,单从性格上看,为什么这个群体很难抱团作战呢?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这句话,放在湖北很合适。其形成的文化根源在哪里呢?
九头鸟所代表的是一种非单一的地域文化。因为这个地方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来这里。
像熟知的故事天仙配,男主人公到底出在哪里?一种说法是在“丝绸之乡”淄博,据说在淄博周村有一座董永墓。另一种说法,则是发生在湖北孝感,且“孝感”二字也是因他的卖身葬父而得名。当然,还有一个相对“中庸”的说法,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但后来又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其中的“千乘”,在山东的高青与邹平附近。
据说,董永去孝感,是因为是听说那里“天天用烧鸡”。实际上,这是董永的误听。“烧鸡”是当地做米饭时捞米饭的容器,并非风味菜肴。而“用”是使用的意思,也非我们所理解的“吃”。
不管怎么说,董永去湖北没白去。毕竟,农业社会时代,在鱼米之乡很容易生存的。
这样一来,这里的人员构成就很复杂了。有山东人、有河南人、有四川人,还有江西人、湖南人、安徽人等等。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提到,在农会威力之下,土豪劣绅们头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三等的跑到长沙,四等的跑到县城,五等以下土豪劣绅崽子则在乡里向农会投降。
这也说明,武汉是一个最市民化的城市,没有自己的主题文化。像诸葛亮,离开山东后,“躬耕南阳”。 诸葛亮当年究竟隐居于河南南阳卧龙岗还是湖北襄阳古隆中,从明代开始一直争论不休。直至清咸丰年间,湖北人顾嘉衡任南阳郡守,写了一副对联,才有所停息。对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
南阳。”
从地图上看,这些人的轨迹,就很有规律性:孙武出生在山东广饶一代,后来去了吴国;诸葛亮成年后,则是躬耕南阳;王羲之最后定居会稽。
他们的路径,方向不同,但半径差不多的。
各个地方的人在这里交汇,没有一个主体的族落,所以相互之间的“根”不可能扎得很紧。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湖北菜系为什么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汇天下之粹。有句话叫做“货到地头死,货到武汉活”,就足以表现出这里的商业之发达。像我们中国有八大菜系,在这里汇聚,反而冲淡了湖北菜系。
就像我们现在的居民小区,邻里之间非朋非友,亦不是同事或老乡。所以,见面打个招呼就够了,很难做到深交。
由于鱼米之乡的富足,和“九省通衢”带来的交通便利,周边的人都往这个地方来。大家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所以互相之间就缺乏信任。
在汉口,有专门的浙江人居住区,有湖南人的居住区,也有山东人、四川人的居住区。
像过去的宝庆码头,是湖南人的居住地;像交通路,是江浙一带的人居住的地方;而汉正街一代,原来则是山东人的居住区。后来列强入侵,出现了日租界、德租界、英租界、法租界、俄租界,还有意大利租界等,到现在仍保持着这些国家的建筑风格。
地域特征
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其都城古城郢都,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曾经有二十个王以那做首都,历时四百多年,因此成为了当时南方一个大都会。后期,国都迁往寿春。
因为楚国版图很大,所以诸多省份都不适合称为“楚”。像湖南为“湘”、安徽称作“徽”、湖北称为“鄂”、河南简称“豫”、江苏简称“苏”。
楚分为荆楚、湘楚,湖北属于荆楚。
“鄂”的来源,是湖北省东部的鄂州。像唐朝名将尉迟恭和明朝名将常遇春,都曾被封为“鄂国公”。相比而言,都不如“楚”的名气大。
低调处世
湖北人的特点是不争名,保持一种低调。像两弹一星的“众帅之帅”朱光亚,是武汉人,早年和杨振宁一起留学美国。为了我国的两弹一星,他一生只写了四篇论文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说湖北人聪明。这个聪明表现在哪个方面呢?
湖北人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上同样功不可没,像驾驶“神六”遨游的聂海胜,是湖北枣阳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是湖北汉阳人。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系湖北省浠水县人,是闻一多的老乡。
但这些,湖北人很少去宣扬。
还有,湖北有“将军县”——红安,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原型王近山,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当然,不得不提曾官至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元帅林彪,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战役,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林彪指挥的。
湖北人,不太喜欢逐名,更喜欢实惠的东西。很多人赚钱以后,更喜欢保持低调。湖北有种说法,“满桶水不荡,半桶水格荡格荡”。像我们提到的朱光亚、岑拯,都是“满桶水”。
实际上,这种低调不是好事,反倒是文化的弱点。
像辛亥革命,此前无数次革命都失败了,而湖北就几个人,举行武昌起义,几枪就把清王朝放倒了。起义成功后,黎元洪竟然不想当都督。黎元洪的这种做法并不是胆小,所体现的就是湖北人的性格。因为后来袁世凯当权,邀他出山,他断然拒绝,表现出了自己的胆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