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梁思成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的新书《中国乡土建筑初探》问世,该书是他对自己调查研究乡土建筑近 30年的总结。 11月 6日,陈志华接受本报专访,他认为中国乡土建筑具有独特魅力,具有文化性、历史性,“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11月09日 来源:京华时报)。笔者非常赞同陈志华教授的这个观点。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发源于农村,人类社会的文明起源于乡土,人类社会的文化来源于乡村。乡村历史就是人类历史的根,乡土文化就是人类文化的头,乡村文明就是人类文明的魂。那一个个延续千年的村落,那一种种传承千年的习俗,那一样样因袭千年的生活方式,承载的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延续的是一个种族的血脉、寄予的是一个民族的梦想。就是在那种传承和延续中,形成了一个地方、一个种族、一个民族的共同的道德观念、文化基因、价值体系。而这些恰恰是维系一个种族、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内涵。因此,保护好乡土文化、研究好乡土文化、传承好乡土文化、发展好乡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传承我们文化的根,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基因。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社会观念的嬗变,我们许许多多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的乡土文化也随着农村的寂寥、随着自然村落的衰落、消失而不断的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消失在记忆的远方!前些时,著名文化人物冯骥才说,中国每天有近百个自然村落消失,随同这些村落消失的还在其承载的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客观现实。其实不仅是消失的村庄带走了乡土文化,带走了乡村文明。就是在那些没有消失但已经成了“空壳村”、“瘪壳村”的村子里,那些承载着厚重民俗传统、生活习俗的乡土文化也基本上消失殆尽。据族谱记载,笔者的老家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村子,村子里明清、民国时的建筑既有明显的徽派风格,又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样式,采光、通风、保暖、防卫都考虑得十分周详。婚丧礼仪、节庆风俗也有很浓的文化气息。笔者成长的年代正是文革时期,就是在那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和物质匮乏的形势下,当时的婚丧礼仪、节庆风俗也都是按照那些祖传的习俗进行。比方说,男女定亲,从说亲开始到新人进洞房,有很多很有寓意的程序,每一道程序都很讲究、很值得玩味。特别是娶亲的三天,那就是整个村子的节日,是那些有文化口才好的人一展身手的大好机会。孩子们也从这些习俗中见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了民俗的熏陶。 近些年,新房子成栋成排,但是,都是依照城市的样式,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尽管也年年都有婚丧,可早已没有那种让人着迷、让人陶醉的民俗活动了。代之而起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扎花车、拍录像、大宴宾客。吃了饭后,宾客各自回家,村子又恢复了死一样的沉寂!老人、孩子、当事人都说没意思。 是的,历史总要前进,社会总要发展、时代总要进步,文化也总要创新。有淘汰也很正常。但是淘汰什么?保护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都应该有所选择。那些精华文化、那些维系着人们价值观、道德观;凝聚力、向心力的民俗,都应该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都是强本固根的,永远都应该在保护和传承之列。而现在的这种淘汰,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了。是断了根、丢了魂,成了文化虚无主义,不利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及和谐社会建设。这应该引起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发展中保护好我们的乡土文化,在传承中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根、在弘扬中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以保护好我们发展的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