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马迎面开来时,一把推开邻居,自己却被卷到宝马车下;昏迷8天醒来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电话给雇主,归还他们的钥匙…… 这几天,来自湖北黄冈的46岁钟点工何益红的故事传遍了申城大街小巷,人们送给了她一个响亮而又温暖的称号“最美钟点工”。昨天,上海市和湖北省的妇联领导等人到医院看望了何益红,并送去了慰问金。上海市妇联主席张丽丽表示,要让“何益红们”有安全感地工作。(11月12日 来源《东方早报》). 张丽丽主席的这个表示让人兴奋、让人感动!安全感是幸福感基础和前提,有了安全感,人们才能心无挂碍地工作,才会爆发出强烈的工作激情,才会集中精力进行创造、集中精神开展创新,也才才会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让“何益红们”有安全感地工作,不仅是提高 “何益红们”的安全感、幸福感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国发展后劲、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整个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让中国的发展得更健康、更和谐的需要。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让“何益红们”有安全感地工作呢?这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表示就能解决问题,也不是一次具体的行动能达到目的。这需要制度护航,需要政府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何益红们”洗净脚上的泥巴,忍受着离别亲人、离别故乡的思念,从乡村走进城市,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改变着城市的生活,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脱去了身上农民的印记,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变成了城市的一分子。 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受阻于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门槛,只是城市中的过客。他们干得辛苦、住得简陋,吃得简单,还缺少起码的安全保障,没有基本的文化生活。至于想做一个体面的城市人,让自己的子女和市民的孩子一样在城市里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对于许多的“何益红”来说,好象是痴人说梦。而被欠薪、被驱赶、被歧视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一旦愚上天灾人祸,遭遇伤害有时也是叫天不应,喊地无门。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笔者也曾多次见识过。就在前年,一位农民工的家属找到笔者所在的媒体,称他在城市建筑工地打工的哥哥,不慎从三楼摔下,脊椎被摔断,老板把他哥哥送到医院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人影了。因为无钱诊治,家人只好把哥哥接回家中。看到哥哥日渐严重的伤情和痛苦的神态,家人四处奔走,找老板、找包工头,找业主单位、找执法部门,钱花了不少,路跑得更多,话说得口干,心急得上火。但是要么不是找不到人,要么就是被踢皮球。托人在网上发帖呼吁也无人过问。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找到媒体寻求帮助。最后是在多家媒体的联动之下,才帮那位农民工讨到了12万元的医药费。而这点医药费对于那个农民工来说,真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那位农民工到现在还瘫痪在床,其生活状况让人不忍目睹,伤者和家人都不知道未来的日子怎样过?他们说,现在是熬一正是一天。 相比之下,何益红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她因车祸受伤,但是她的义举、她的纯朴、她的善良感动了上海,也感动了被媒体。她的事迹被媒体迅速传播,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来了政府和市民如潮的爱心,她不会再有那些遭冷漠、受冷遇的可能了,这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但是,怎样把何益红的遭遇变成“何益红们”的遭遇,让所有的“何益红”都能够有安全感地工作,都能够在遭受天灾人祸时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享受到人间的温暖,享受到政策的眷顾?让“何益红们”不仅有生存下去的勇气,更有憧憬生活、向往未来的信心,这才是政府真正值得考虑、应该切实践行的理念!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应该努力从制度上放宽农民进城的限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落户城市的门槛,给他们落户城市、融入城市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在政策和法律上,全力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让“何益红们”在遭遇到天灾人祸时有政策托底,在被欠薪、被驱赶、被歧视时有法律撑腰,使每个诚实劳动的 “何益红”都能够有安全感地工作,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城市梦!至少不认为城市梦是痴人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