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广西 2012-11-15 21: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岚 发表于 2012-11-15 17:48 
呵呵,夏童鞋,俺那个也是蚂蚁搬家的嘛!俺那个不会说武汉话。你生活多年,估计早被汉化了,你有什么“汉 ...
武汉人夸奖你本事大、办法多、能力强,只用三个字:有板眼。
说起板眼,这里头真的蛮多“板眼”。先说“板”,又叫“拍板”、“檀板”、“绰板”,是一种打击乐器。唐宋时由六或九片木板组成,用两手合击发音,用来打拍子。现今拍板由三块木板组成,分前后两组,前组两块,后组一块,用绳相连,演奏时左手拿后一块,使之与前两块相碰发声,就像张明智唱湖北大鼓拿的那种长方形木板,右手的签子敲打小鼓,那是在塞“眼”——小节中的弱拍子。故而“板眼”即专指节拍的术语: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比方说四拍子是一板三眼,二拍子就是一板一眼。
湖北本是戏曲大省,戏曲在荆楚人家的生活中相当普及和深入,将戏曲里“有板有眼”借过来说办事“有条有理”,自然是口边顺嘴的话了。
现在,“板眼”被用到了极致:认为某些事情有蹊跷、有奥妙,就会问是“么板眼”;觉得主意出得好、想得周到,那是“巧板眼”;偏偏有人出了坏点子、办坏了事,那就是“鬼板眼”;细想这些办法不对劲那是“歪板眼”;特别稀少、金贵的好东西又成了“尖板眼”……
再弄一点新板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