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上海
- 精华
- 32
上尉
潜南新城城主
  
- 积分
- 7870

IP属地:上海市
|

楼主 |
发表于 上海市 2012-11-15 13:07: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樊增祥与潜江传经书院
恩施新闻网
樊增祥(1846年—1931年),字嘉父,号云门,一号樊山。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人。光绪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宁布政使。他一生共写诗、填词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仅他的《樊山集》就有15册,60余卷,其中的《云门初集》上、下两卷500余首诗词,起庚午(1870年),讫癸酉(1873年),卷上选录他在湖北潜江传经书院任山长三年期间所写诗歌二十余首。
山长,古代对书院院长的称呼。潜江传经书院旧址在当时的县城后西街。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王又旦捐俸创建,宗旨是“崇圣道,重传经,敦实行”,通过培养士人,以淳民风。
樊增祥1861年随父来到宜昌生活、读书。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底,时任湖北学政到宜昌视学,看到樊增祥的诗文,十分欣赏,推荐他为潜江传经书院院长,主持讲席。樊增祥的母亲徐太夫人因长子讱初英年早逝,不愿樊增祥出远门。但是不出去做事又无以养家糊口,因此樊增祥每年数出数归。
他在潜江的生活方式,是其早年清贫生活的一个缩影:每天伙食费不超过三十钱,生性不爱好肉食,曾有诗云:“肉食堪怜骨相乖,闭门旬日学清斋。”有时到集市上买汤、饼盛于一个器皿中,连柴火费也节省了。节余的薪金全部交给母亲,奉养家人。徐太夫人知道儿子有嗜书之好,每次都给些钱让他去买书。
樊增祥因教学而旅居潜江三年,境内风景古迹,课余多有踏访。他的《潜江杂诗十六首》之五是专写白鹤楼风光的:“白鹤楼中四面窗,白鹤楼下清溪长。田田尽种青荷叶,十里风来併是香。”并另有《鹤楼题壁》一首。白鹤楼是元代大文学家姚燧任湖北提刑副使初创的,在此藏书、读书、讲学多年后升调入京,因有白鹤来巢其上,遂以名楼。
樊增祥对于潜江的民俗、饮食、文化、水患等,均十分谙熟。《潜江杂诗十六首》中多有关于当时潜江民俗风物的相关记载。同题诗之三有句云:“十亩回塘岁有租,闲时留客饭秋菰。湖田薑蔗年来薄,更课山僮种紫苏。”诗后原注:“潜人以盐渍紫苏佐馔,味极清美。”同题诗之七:“妾家三板桥头住,郎住青溪一里强。验取湖中新种藕,聪明肯信不如郎。”当年的潜江,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同题诗之八为证:“戴胜飞时紫葚匀,锦坊愁煞贸丝人。飞花尽织丁娘布,春绢秋罗不称身。”也不乏以精湛的手工技艺谋生者,同题诗之十:“雨盖轻于出水荷,垂檐面面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