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风情 ——承宏 贵阳的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大巴经贵新,凯麻高速,约十点许进入西江镇。一路上,导游的激情介绍和极力渲染让我急切的心更是多了几分期待。近四个小时车程后,我们的旅游车终于停靠在苗寨附件的停车场,刚出车门,耳边就传来悠扬悦耳的芦笙演奏和粗狂低沉的牛角号声。循声远眺,前方宽阔的广场上几十位穿着民族盛装的苗族男女在随着音乐轻歌曼舞。导游说这是苗寨人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跨步向前,空旷的广场上清一色铺着黑色的方砖,方砖上雕刻着各种鸟兽虫鱼,看上去古朴而庄重。广场中央有大小两圈如移动的彩带,那就是穿着苗族服饰在翩翩起舞的男女,大门一侧还有一排举着弯弯的牛角号或抱着如长长水烟的芦笙在深情吹奏的苗族汉子。芦笙委婉的低吟和牛角低沉的回音让人回首和追忆。正欲向前的我突然被一位手持牛角银饰闪闪的少妇拦着,原来这就是苗族人的“拦门酒”。之前听导游讲,苗族人从农耕时代就虔诚崇拜水牛,喝拦门酒时游客的手是不能触摸牛角的,否则,那牛角里一斤多水酒就要全喝干了。不胜酒力的我,时刻铭记导游的告诫,近身至牛角,唯恐亵渎了那份诚意,鞠着腰深深地品了一口,微笑中顿觉酸甜清醇香溢于口,只是同行中有一男士竟忘了导游的叮嘱,随手触摸了牛角,最后只得弯着像牛角一样的腰挺长脖子一饮而尽,继而,独上苗岭,醉心于一方山水去了。
还以为我们已经到了西江千户苗寨,殊不知这里只是一个景区的大门,走过大门,再乘十几分钟的电瓶车方才到了千户苗寨。“快去看苗族歌舞表演!”导游打着小旗在前面大声吆喝。我们跟随左右快步来到表演场地。这是一个大型的四方形露天演出场,四周是新建的苗寨吊脚楼,游人亦站亦坐已经围了几圈,表演的正是苗寨板凳舞,欢快的节奏,奔放的舞蹈,伴随着时而敲打的板凳声让人沉醉在粗狂豪放、热情淳朴的苗族风情中。接着还演唱了苗寨歌谣,这是一群不需要任何伴奏的原生态歌手,其中,年龄最大的有八十多岁,最小的也有六十。那嗓音时而如山泉一样清澈,轻悠悠,似山谷中溢出;时而又像涛声一般低沉,朦胧胧,如海天处飘来。游人听得如痴如醉,乐不思归。
午饭时我们来到一家民俗餐馆,又一次感受到了拦门酒的礼遇,只是这次每个人的脖子上多了一枚用红线系着的鸡蛋,这就是苗族人最纯朴的祝福——“挂红蛋”。吃饭时我们四十多人分成两桌端坐在长方形的餐桌两边﹙苗族人追求长长久久﹚,喝着苗寨人酿制的米酒,吃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火锅,听着苗寨少女劝酒的歌谣,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灵魂深处颇有有一种超越自我,回归自然的陶醉。
午饭后我带着一份醉意,踏着灰褐色的石板街,欣赏街道两边琳琅满目的古玩,首饰,透过古朴端庄的山门,浓郁的民族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极尽其祥和与秀丽。置身于这全世界最大的苗寨,感受其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思绪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想到苗族在新中国以前一直是一个被驱赶迁徙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只得选择依山而建的隐居生活。也许正是这多难的民族才使他们在无数次迁徙中缔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灿烂了自己悠久的民族历史。攀上雷公山麓,极目鸟瞰,古老的苗寨风貌尽收眼底。灰黑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其间时有绿树掩映,宛若一幅跌宕起伏的民俗山水画。那黑色的屋瓦,发黄的木板墙仿佛在向游人讲述一个不老的民族历史。 回来的路上,我浮想连绵,也许苗族的祖先蚩尤不会想到他的子孙会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太平盛世,曾经驱赶迁徙的屈辱永远成为历史,其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一代代传承……
湖北省赤壁市杨家岭小学聂松彬﹙1400字﹚2012.11.16,夜2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