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河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694
IP属地:河北省廊坊市
|
本帖最后由 湖通天下 于 2012-11-20 13:34 编辑
现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从珠三角过来,湖北省长王国生从长三角过来,而对湖北有着深厚感情和渊源的俞正声(2003-2007年 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后又主政长江经济带龙头上海市。(目前担任上海市委书记,18大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但对于李鸿忠而言,需要通过更多的载体来撬起湖北的战略支点,从而推动湖北的跨越式发展。在做省长的4年和做省委书记的半年时间里,李鸿忠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寻找载体打造湖北战略支点。
第一个载体是湖北与央企的对接。统计显示,总部在湖北的央企有6家,此外还有98家央企在湖北设立了二级公司或三级公司,央企在湖北的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2007年中石化投资146.7亿元的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是当时武汉吸引的最大项目。此后的大项目还包括,中广核和湖北省能源集团共同投资654亿元开发的咸宁大畈核电站,首都机场和湖北共同投资150亿元建天河机场三期工程等。
湖北近年来最大的支点是让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大铁路枢纽。武广高铁早于京沪高铁开通,而合武客运专线的开通,加快了沪汉蓉高铁的建设步伐,这使沪汉蓉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相辅相成,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湖北则占据最中心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一定程度上让其最大的竞争对手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边缘化了。而湖北利用这种交通枢纽的战略支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区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这一切来自与央企的对接。
第二个载体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目前湖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效果不错。2010年湖北利用的省外资金1700多亿元,差不多都是沿海产业转移的结果。李鸿忠从珠三角过来,湖北省长王国生从长三角过来,而对湖北有着深厚感情和渊源的俞正声又主政长江经济带龙头上海。乃至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周先旺公开宣称:“人脉资源成为湖北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依托。”李鸿忠出任湖北省省长以后,也多次带团回广东招商引资。富士康落户武汉后的扩能,华为、中兴在湖北投入巨资,湖北各市建设多个深圳工业园,都见证了这种逻辑。李鸿忠到任湖北后,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当然,湖北在这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中表现不俗,和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枢纽地位、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也有着直接关系。
第三个载体是明确湖北跨越发展的主体。湖北首先将自己定位为“四基地一枢纽”(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而后布局“两圈一带”。在国家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湖北推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但真正要落实这些战略,李鸿忠和湖北还是将希望寄托在“一主两副”这个主体上。
“三点支撑”“三核推动”
在武汉被国家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后,李鸿忠感觉仅靠武汉一个城市还是难以完全构筑战略支点,于是希望推进襄阳、宜昌作为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来发展。为此今年4月,李鸿忠带着湖北主政团队分别到了武汉、襄阳、宜昌召开现场办公室,希望在武汉继续做强做大的同时,能够多几个帮手来推动湖北发展。让襄阳、宜昌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做强做大,成为一个阶梯性、接续式的省域经济副中心。宜昌在鄂西南担负起带动“两荆”(荆门、荆州)、辐射恩施的重任,襄阳在鄂西北带动十堰、随州发展。希望在未来,武汉占湖北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两个省域副中心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最终靠“三点支撑”“三核推动”共同构筑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在这种战略下,湖北这“一主两副”发展非常迅猛,其核心城市武汉这几年发展让人刮目相看。武汉的GDP从2007年的3141亿元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5515亿元,全国排名前移到了第12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前移到了第5位。武汉发展最大的动力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目前在武汉有5000个工地,2015年前有6条地铁将开通,2010年,其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3753亿元。这种靠投资驱动带来的变化,一改2005年前武汉被人遗忘的局面。这5年武汉也连续超车,分别超越了成都、宁波、南京、沈阳、大连这些中国经济重量级城市。
区域经济学界普遍提及的一个比喻是,中国东部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就像一支箭。之前的说法是“弓有多强,箭就有多远”。而目前这一说法在悄然改变,“弓再强,也要看开弓的力有多大,于是,扣弦的着力点就很重要。”长江经济带中究竟哪个城市可以成为这个扣弦的着力点,目前众多城市都雄心勃勃。在这其中,武汉是有着巨大机会的。目前武汉的GDP总量与排在其前面的青岛、无锡、杭州、佛山相比,差距最大也就在500亿元以内。如果武汉保持前面5年这种超车的状态,在“十二五”期间超过这些城市,全国排名第八可能性极大。如果能够实现该目标,武汉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扣弦的着力点的可能性就极大,而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就可能会实现。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作为对李鸿忠为主的湖北主政团队的执政能力和捕捉机会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核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