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 记者雷杉 通讯员胡定平、潘建军 一条普通的道路改造项目,成为潜江市政府2012年首个开工重点建设工程,而一段全长1294米的街道积水改造工程则被列为了全市“深化治庸问责年”重点督办项目;针对群众反映的露天集贸市场脏乱差问题,市政府投资近2000万元将其改造成了全市首个标准化集贸市场……“把百姓的需求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对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立马就办。”居住在湖北省潜江市的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十八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市委书记朱汉桥认为,一座城市幸福的程度,不是取决于城市的高楼大厦和GDP,而是看城市发展变化是否被广大百姓所感知和接受。
地处美丽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省潜江市去年荣膺“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称号。此排名是以一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就业机会、投资环境、贪腐现象等11项指标为根据,经网民投票、抽样实地调查、专家评委综合评定后,从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挑选出的。
“让生活更美好、让百姓更幸福”。为确保民生实事办到老百性的心坎上、钱花到刀刃上,每年年初,市“四大家”领导都要分线带队深入到一线开展调研,认真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同时,每月都将“实事办理”进展情况向全市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2012年初,潜江市召开的“两会”上决定继续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并出台了“民生十条”,件件直指百姓最忧、最盼、最急的难题。目前,总投资达4.2亿元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共完成投资近3亿元。其中,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农村安全饮水、校安工程建设、土地整理、开展“三送三进”、免费开放“两馆一站”、电网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实事已完成计划任务的80%以上;公租房廉租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实事正在抓紧实施。
去年底,位于园林城区中部的全长近3公里的红军路,因年久失修给市民出行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潜江市委、市政府在接到群众网络和书面谏言后,迅速责令相关部门着手调研,并将其列为2012年“十件实事”中,在龙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全面开工。目前,投资2600万元实施的红军路改造工作已接近尾声。昨日,祖居此地的76岁大妈黄红云指着这条宽阔笔直的大马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修了这条路,我们百姓的心跟党和政府贴得更紧了!”
为解决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潜江还在全省先率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3年来,潜江市镇两级财政累计为新农合投入补助资金2.7亿元,政府举办的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售价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平均降幅达50%,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潜江市深河村农民李树远老伴因患甲亢病引发心脏病发作住院治疗,因参加了新农合,住院医疗费用报销了50%。如今,潜江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办理养老保险,每月240元加上国家的养老金,李树远俩老目前每月可领近600元。2012年9月,满怀兴奋之情的李远树老人以《想不到的及时雨——看病能报销、养老有钱花》为题给《人民日报》去信,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全国人民讲述。他说,赶上了这个好时代,真幸福!
在水乡园林潜江穿行,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为提升幸福感而不断努力的细节。从背街小巷改造到四通八达公交的设立,从“城管革命”到百里长渠、城南河水体生态综合整治,从扶持就业再就业的“阳光行动”、“春风行动”到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建设……无数细节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民心,一件件事让市民们印象深刻。
“幸福感是‘柔性’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应成为考核领导干部的‘硬指标’。”朱汉桥认为,群众的幸福指数很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必须时时刻刻将群众利益装在心里,重视公平正义,重视幸福尊严,重视人的感受,兼顾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近5年来,潜江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加快城乡建设,城镇化率比2006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夺得“中国宜居城市范例奖”。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53.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通过重点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561元和7684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2.8万元,居全省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