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1
少校
阳新上将
 
- 积分
-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
本帖最后由 仙岛人家 于 2012-11-21 18:22 编辑
你可能知道湖北阳新县因与江西兴国县同名于1914年改今名,但未必知道,该县原本就叫阳新。
阳新县历史悠久。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zhi,低而矮的城墙)县,属江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吴孙权析鄂县置新县,县治所设阳辛(新)。与下雉县同属武昌郡(今鄂州市)。
阳辛地处县西南隅。沿雉水(今富水)往东不远有深潭曰辛潭,邑因近潭,又居雉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阳辛。因古“辛”与“新”通用,又含析置新县之意,故称“阳新”,意即雉水以北新置县治。
另一说以治所附近阳辛山命名。至于下雉县传因县域多雉,称阳辛雉。且“雉”字与刘备夫人号相同,故名。
不久又将阳新一分为二,增设奉新县。西晋初再将阳新一分为二设高陵县,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
南朝梁(526年),分阳新县置安昌县。陈分阳新置永兴县,治所设在高陵故城。
隋开皇九年(589年),将阳新、安昌、奉新三县合并置富川县。
十一年(591年)富川县并入永兴县。十八年(598年)富川改名永兴,县治所迁入高陵故城。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南宋改称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为兴国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为兴国州(辖大冶、通山、阳新)。清因之。
1912年废州设县,1914年因与江西兴国县同名复名阳新县,沿用至今。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阳新,建立人民政权,隶属大冶专区。
1952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
1965年7月起改属咸宁地区。
1997年1月1日起划归黄石市管辖至今
阳新县现辖16个镇,3个开发区,4个管理区,即兴国镇、富池镇、黄颡口镇、韦源口镇、太子镇、大王镇、陶港镇、白沙镇、浮屠镇、三溪镇、王英镇、龙港镇、洋港镇、排市镇、木港镇、枫林镇,阳新工业园、黄石(阳新)新港物流园、金海开发区,军垦农场管理区、综合农场管理区、半壁山农场管理区、荆头山农场管理区,全县共有386个村民委员会,3350个村民小组。
兴国镇
始建于西汉初,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历为军、路、府、州治所。
黄颡口镇
因地形似黄颡鱼,镇傍其口而得名。一说因捕黄颡鱼而得名。
氵韦源口镇
因地处氵韦源河口得名。
太子镇
以庙得名。
大王镇
以镇西大王庙得名。
白沙镇
因此地土壤为白色沙土而得名。
浮屠镇
原名佛图市,后讹为今名。
三溪镇
因位三条溪河汇合之口,故名。
龙港镇
以龙港河得名。
洋港镇
旧称杨港,以朝阳河古名得名,后讹为今名。
排市镇
据1943年重刊《阳新县志》云:昔“夹河两岸均有市”,河上常有竹木排停靠,故名。
木港镇
以镇东南木石港得名。
枫林镇
因昔多枫树得名。
王英镇
原名石贵发,后以王英水库改今名。
富池镇
又名富池口。富水于此分流入江。
陶港镇
不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