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被神化的人才,由于他被刘备亲往襄阳隆中三请出山的精神感动,因而竭力辅助四处逃亡的刘备,靠其超人的智谋,借荆州,夺西川,南征北战建立了蜀国,促成了三国的鼎立。要不,和他斗智斗勇多年的吴国都督周瑜,由于哀叹不如他的高明,临死前还悲哀的叹道:“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创造的军用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简直是个到如今还令我们未解的奇迹,不消耗任何能源却能保证粮草运输的工具,可是我们至今未能把它仿制出来。诸葛亮临死前在四川用石头摆了一个八卦阵,在刘备败亡之后,还起到了吓退吴国攻蜀的大将陆逊带领的十万兵马的作用,真让人叹服。如今前往那里旅游的游客每当走进石头阵,还感觉阵内格外杀气森森。也就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他的谋略,他的人品,特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让人们崇拜,让世人敬仰,所以他的躬耕地,当然襄阳不让,南阳也在争。 说心里话,我非常佩服清代任南阳知府的襄阳人顾家衡,南阳人要他断断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作为襄阳人,顾家衡要替襄阳人说话,别人会说他有私情。要是断给南阳人,别人又会说他搞地方保护主义。无奈的他写了副对联算是案判:“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分襄阳南阳。”好一个高级泥瓦匠的功夫,和的稀泥让南阳人无可奈何,心里虽有点不舒服,但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诸葛亮到底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我是这样看的:诸葛孔明是山东临沂人,这早有定论。在他未成年时,随着叔父诸葛玄投奔叔父的挚友荆州牧刘表。刘表治理荆州,府衙设在襄阳,为襄阳经济和文化的振兴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景升招贤纳士,广开言路,由于治理有方,政通人和,文人才子皆荟萃于襄阳。汉朝的荆州辖区,起汉水以南,终万山以西为定界的,要不襄阳至今还流传着古谚,叫做襄阳无西,因此,过万山后至隆中那时均属南阳管辖。当诸葛亮的叔父死后,诸葛亮只好隐居于隆中躬耕陇亩,也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劳作。如今以他的名子命名的大蔸菜也就是孔明菜,想必他当初也曾今试种过,要不,在后来的南征北伐中,用它来解决部队的吃菜问题,那也是诸葛亮的一项专利发明。而孔明菜在如今襄阳东津广而种之,而且畅销致全国各地,那亦是家喻户晓的事情。至于诸葛亮为什么在他的《前出师表》里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原来位于汉水之南的隆中,在汉朝时属南阳邓县管,那时的邓县指如今的襄阳邓城,在秦灭楚后改邓为邓县,归南阳管辖。最早是东晋人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有所记载,他和诸葛亮仅晚七十年,想必不会写错的。可见这个南阳管的隆中绝不是南阳的卧龙岗。要是的话,诸葛亮当初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南阳当时属魏国,归曹操所管,特别爱才的曹操还能让刘备先去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再者,诸葛亮拜庞德公为师,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庞德公德高望重,他手下培养出一个团队,如三国期间许多文人学士都是他调教出来的。比如一个叫凤雏的襄阳人庞统,还和诸葛亮共过事,共同辅助过刘备,不幸此人命短,在进军西川时不幸阵亡于落凤坡。还有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他们那段时间在襄阳颇多往来,交流学问,探讨国事,共同关注时局的变化,常在一起喝酒吟诗,共唱《梁父吟》。诸葛亮还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一心期待着明主光顾。假如要是诸葛亮远在南阳,那时交通不便,靠骑马往来,朋友之间要想见上一面,谈何容易。何况诸葛亮成家,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为妻,颇有名气的黄家湾又与隆中相邻,这不正好说明,卧龙就卧在襄阳隆中吗?。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9年5月27日曾游览襄阳隆中,当他看到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不由得兴致勃勃地亲笔题写:“隆中诸葛亮故居”,算是对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最好的认可。
学术探讨是追求真理的最好途径,文化学术界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弄请历史的真像,还历史本来的面貌,是每一位学术研究者的义务和职责。可是最近南阳某些人借《新三国》上演,台词中有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于是把不懂事理的小学生当道具,又是声讨又是抗议,我不得不说这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还有不少激进的网上“君子”,在那里为诸葛亮到底躬耕在襄阳还是南阳,相互谩骂,互相人身攻击,哎,可悲啊,我们不仅要问:有这必要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