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778|回复: 2

阳新布贴:原汁原味才是真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1

177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阳新上将

Rank: 8Rank: 8

积分
13084

IP属地:广东省中山市

发表于 广东省中山市 2012-11-27 1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本报记者 左聪)核心提示:11月23日,首届湖北·阳新布贴会展热闹举办。同样热闹、激烈的还有当天会展研讨会上的争论。自2008年6月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以来,围绕着它该不该走向市场、如何走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布贴会展“百幅绣”
  11月23日,在阳新古商城,首届湖北·阳新布贴会展上,来自阳新各地的百名布贴娘齐聚绣布贴,形成“百幅绣”壮观场景。
  布贴娘们穿针引线,依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布贴,有的绣童枕、有的绣马甲、有的绣馋兜、有的绣挂包……布贴图案千姿百态,色彩五颜六色,因制作者审美观的不同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百名布贴娘中,年龄最大是来自陶港镇的梁桂,老人今年已经89岁了,最小的是三溪镇22岁的伍水清。梁桂老人是黄颡口人,小时候家里的男丁在外面做农活,她就和母亲在家里学“粘花”,也就是做布贴。嫁到陶港后,她将技艺传给了王秀芳等一批爱好者。老人将做好的布贴虎头帽戴在头上,穿着布贴围裙,成为媒体记者们镜头的好风景。
  伍水清虽然年纪很小,但她来自阳新有名的布贴村——三溪镇姜福村吴蒿堡湾。据介绍,该湾60多户中,有30多户制作布贴。村民阚英做的布贴,在当地远近闻名。
  “百幅绣”现场制作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有的还要亲自试一试,感受民间手工艺的乐趣。一些市民现场购买、收藏布贴精品。
  “我们举办‘百幅绣’就是希望在民间挖掘一些好的作品、能手,让大家都来关心传承阳新布贴。”阳新县文体局局长洪登亮对“百幅绣”收到的效果比较满意。
  说起阳新布贴不得不提一位老者,他就是尹关山。
  1985年年初,时任阳新文化馆美术干部的尹关山收到了一则通知,次年我省将举办第二届民间美术展,尹关山被派去搜集民间剪纸、刺绣、字画等艺术品。
  尹关山在木港街偶然看到小宝宝胸前围着的一件以布贴手艺制作的馋兜,觉得色彩非常好看。一问才知,那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物件。“那时还没有‘阳新布贴’这个名字,我觉得从色彩、图案、构架上,它都非常好看。同行的文化工作人员还怀疑,这也算美术作品吗?“这当然是。”尹关山说。
  深山藏宝。尹关山和当地文化工作人员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收集到了样式更丰富的布贴作品。1986年全省民间美术展期间,经尹关山等人重新制作的布贴引起轰动。
  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期间,阳新布贴受到了中央媒体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随后到前苏联、苏丹等10多个国家巡回展出。至此,“阳新布贴”从大山里走出来,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成为阳新县,乃至湖北省文化界的骄傲。
  2005年阳新布贴被市委宣传部授予“首届黄石市十大文化产业品牌”。2008年阳新布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各种展览。
  
  市场之路多曲折
  文化产业品牌意味着这种产业将能带来经济价值。怎样把阳新布贴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阳新县政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人们首先在纪念品上进行尝试。2009年,阳新在仙岛湖风景区召开招商推介会。县政府别出心裁想制作阳新布贴送给客商。
  第一次接到100多件阳新布贴的订单后,县文化馆馆长李祥斌意识到,这是阳新布贴走入市场的关键一战。没有人制作,文化馆就组织尹关山等干部到王英镇指导妇女制作,近一个月时间,100多件布贴作品就这样火急火燎赶制了出来。
  政府的心意,参加招商会的客商却不领。“很多布贴被仍到草丛中。”这一次对李祥斌的打击很大:阳新布贴的市场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政府首次出手就倍受打击,而尝试在“阳新布贴”上掘金,第一个吃螃蟹,在外地开专营店的人也是伤痕累累。
  贺佳是一位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的东北女孩,尤其爱好布贴。2011年,她在武汉户部巷开了首家阳新布贴专卖店。在坚守了近半年的惨淡经营后,她无奈把布贴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将店面转给他人。
  明明是国家级的艺术瑰宝,为什么这么不受人待见?阳新文化人在打击中思考阳新布贴的市场出路。
  多次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各种展览后,他们发现价格过高、实用性不强,对主流人群吸引力不够是主要原因。
  2011年4月22日,阳新县文化馆成立阳新布贴传习所,尝试做一些创造性的变革,在传统抽象的布贴图案中植入现代元素,并在提高技艺的基础上,重点对布贴进行包装。
  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黄石召开,阳新布贴传习所接到了200多件的制作任务。这一次,传习所从乡下请来一批优秀的布贴能手,精心制作,并配上漂亮的木制框架和文化袋,这次嘉宾都将布贴带走了。
  招商推介会、省“春满楚天”地方春节晚会评选、苏区论坛等大型会议,阳新布贴都受到嘉宾的赞许和珍藏。目前传习所已卖出阳新布贴3000多件。
  阳新布贴在一次次失败中改进,也在一次次成功中积累自信。
  
  原汁原味才是真
  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随手拈来,阳新布贴始终伴随着敦厚的民风和制作者们对美的独到追求,盛开在鄂赣交界这片富川大地上。
  快速健康走进市场,是不少关心阳新布贴的人的美好心愿。
  然而,为了迎合市场,很多阳新布贴的珍贵元素被遗弃。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手头经济日益宽裕,年轻女性难以静心投入“枯燥的针线活”,以及人们审美观的锐变,冲击着这一传统工艺。
  “妇女不愿做,孩子不愿穿”,用缝纫机代替手工,化学粘剂代替糯米,现在丝线代替老棉线,严重威胁着传统阳新布贴的传承与发展。昔日村头边、大树下、房屋内,妇女三五成群做布贴的场景,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
  怎么能让这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凋谢?尹关山受命组织专班保护与传承,试图改变原生态的创作、生产方式,将阳新布贴引向现代艺术发展之路。
  从娃娃抓起传承优秀文化遗产,阳新先后在亿达学校、滨湖社区、浮屠镇等相继成立十几个阳新布贴传习基地并组织培训。这门古老而年轻的民间艺术,今年还被阳新实验二小列为美术课教学内容,请传习所技师指导孩子们学习制作流程和技艺。
  传承有些成绩,官方一些声音要求快速推向市场。
  在首届阳新布贴会展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对现在这种迎合市场的方法驳斥,并呼唤原汁原味的传统作品。
  阳新文化名人费杰成说:“传统阳新布贴已经到了创作的资源枯竭型,好像有点江郎才尽的味道。”尹关山更是大声疾呼:”当前偏离传统很危险,要是将国宝砸了,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传统是不能创新的,创新了就不是阳新布贴。”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涂伟认为。
  省市县有关专家呼吁:我们要从原点做起,从精确复制一些传统经典、建立一批基地培植骨干做起。
  省民俗专家吴志坚,多次参加多种国宝探讨会,他驳斥一些政府急功近利的思想,将一些国宝强硬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做法。他随手拿一件阳新布贴说:“这件布贴,要是我肯定不买,这种东西市面很多还很便宜。我要买的是原来那些原汁原味的布贴。”

  资料链接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农村妇女用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余料通过剪样、拼贴、粘底、缝制、刺绣等制成而且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
  阳新布贴反映的是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选材多取自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反映一些地方农作物和山林水泽生物,似乎并不十分广泛,然而,从所见的千百件布贴作品中,还未发现彼此雷同的组合图案,还便是阳新布贴浪漫无羁的状物造型手法。
  阳新布贴它是心象,就像是毕加索的画,它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创作的。比如象征年年有鱼的鱼,也许贴布中,由于缺少那块布,而没有贴鱼头,而是简单地缝下。如果硬是将这条鱼制作得和真鱼一样那就失去了阳新布贴的价值。阳新人民简朴的性格才产生了阳新布贴瘦劲的形态特点。
  阳新布贴大胆使用黑、白色。并且在针脚细腻、一般采用黑布为底,用糯米作为粘合剂,置身于阳新布贴的氛围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回归原始、回归自然的快感。

  记者手记
  非遗保护还需多点耐性
  一面是官方希望迈进市场的速度快些更快些,一面是专家建议不要急于硬性推向市场、切不可拔苗助长。
  刚接触阳新布贴时,跟许多人一样,记者坚信这是一个蕴含着巨大市场的文化产业,没被好好挖掘出来,很是惋惜。23日,听完研讨会专家的话语,记者退却了。非遗是一种易碎品,对待它也许我们真应该多点耐性。
  大跨步地推向市场,这件易碎品就会由于用力过猛而破碎,与其让它破碎,还不如完整地保存起来,记者在心中祈祷。
  非遗作为人类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魅力,保护更是责无旁贷。
  对于非遗的保护,不管是坚持继承、传承的保守派,还是信奉发展、创新的激进派;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社会大众,也不管是政策、法规还是约定、习俗,如果我们心中坚守的是责任而非政绩,如果我们是发自内心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尊重而非唯利是图,再如果我们只是由衷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与喜爱,那么我们的非遗保护将会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专家观点
  看不懂也不迎合
  古稀之年的方湘侠是省群艺馆原副馆长,他与本报和阳新布贴有割不断的情缘。
  “说起黄石日报,我还有一篇文章在你们报纸发表了。”上世纪60年代,方老在源华煤矿劳动时,一篇文章发表在文艺版。
  方老拿着一本《湖北省民间美术大全》向记者介绍说:“布贴不是阳新独有,但阳新布贴却属于阳新独有。”
  “在将阳新布贴推介到全国艺术节时,省里为这门手工艺品的名称发愁,后来我们考虑到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将它取名为阳新布贴了。”阳新布贴申报国家非遗时,方老还是申遗组的专家成员之一。
  方老说,工艺美术走入市场后,由于做的产品赚不到钱,像武汉木雕厂、刺绣厂纷纷破产倒闭了。现在很多服饰产品物美价廉,而“缝缝补补又三年”早被世人不齿,阳新布贴已脱离了实用这个生命的土壤,使得它的传承非常危险。
  随着经济实力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重视那些逝去的文化,并列出专项资金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国也通过立法来保护非遗。
  对于阳新布贴走入市场,方老态度非常鲜明。他说,不要硬性地将它推向市场,要非常谨慎地,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拔苗助长。看不懂我不迎合你,没人要我们不浮躁。这也与国家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相吻合。
  方湘侠认为,目前阳新布贴一件在百元以上,价格确实有点偏高,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随着国家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老百姓富足了,社会认可了。到那时就不是我们去找市场,而是市场找我们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西
精华
0

3

主题

71

帖子

176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76

IP属地:江西省萍乡市

发表于 江西省萍乡市 2012-11-27 13: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政府要引导扶持做出产业,做成工艺品、装饰品先在阳新、大冶、黄石的各景区出售。
让市场反哺文化,文化才有有流传的土壤,有效益了才会有人学,而不是搞个美工课什么的,敢问小学劳动课做过的东西还有多少人会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tanliesha + 10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46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7万

积分

少将

幸福,由心不由境。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5037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2-11-27 1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