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一杨 于 2012-11-30 00:53 编辑
美丽的汉江流经到襄阳腹地的时候,在城西的牛首和卧龙两镇冲积出了一大片的陆地,这块陆地就叫做长寿岛。面积14.5平方公里的长寿岛,是市区仅次于鱼梁洲的第二大岛,为规划建设中的湖北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就行政区划来说,包括樊城区牛首镇的长寿岛村和襄城区卧龙镇的黄河村的三组。长寿岛现有常住人口2460人,其中黄河村三组的人口有400人。长寿岛历史上有过马家洲、中洲、新中等名字。 在一个秋日里。笔者约上几个写作、摄影同好登上了长寿岛。 长寿岛周围的水域水质达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地表主要以沙地为主。边缘之地,笆毛丛生、鹭鸟纷飞,喜鹊登枝、山鸡漫步、野鸭戏水,沙地、水域狼牙交错,水面散布着几艘采砂船只,偶有载着鹭鸶的小船穿插其间。岛上的沙地适合种植小麦、花生、玉米、山药等农作物,其中以山药的经济价值高,花生的产量大。村民的房前屋后,白杨婆娑多姿,毛竹迎风轻扬,洁净的农家小院建筑彰显农居适用、美观、时尚的特色,同时显露出村民们生活的富足。鸡鸭或踱着碎步信马由缰,或为肚皮满世界觅食,家猫倦懒地享受着阳光的充裕。村民们或聚集在大树下聊着家常,或蹲在自家屋檐下端着一口大腕呼呼地吃着。 回望老时光,不知何年何月,长寿岛民的祖辈乘着一叶扁舟偶然来到小岛,看中了这里的田园景色。祖辈们小试牛刀,刀耕火种,在当年竟有好收成。于是携家带口,来岛上常住。于是,岛上这里开始有了人类的足迹,有了文明的传播。随着岁月的推进,岛上人口到了一定规模。时光到了几年前,当襄阳几位环保、规划、文史专家慕名来造访小岛,被湿地风光所陶醉,他们了解到小岛九十岁以上人口二十多人,近百岁的王炳兰老人仍红光满面,眼不花耳不背,感慨岛民的淳朴和勤劳,于是呼吁建议将岛名改为长寿岛,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赞同,最后经民政部门审核同意改为长寿岛现名。 长寿岛北岸上岛为机驳船船运,南岸则为可以通车的简易公路。北岸乘船上岛一年可以四季无忧;南岸则在夏季多雨时期,因水冲至路毁而无法通行。就因南岸的陆路便利,长寿岛民虽然大部分属樊城区的牛首,一般他们收获的农产品在襄城区的卧龙镇集贸市场里销售。只是到了上面提到的雨季,他们才前往牛首镇销售。岛上居民中以马、李、林三姓为大姓,随便打听一家,岛民们都比较熟悉,因为毕竟都是亲戚一家亲。这里的婚丧嫁娶、过年过节风俗归结于牛首。城市里久违的中山装是这里爷们衣着的主题,让人感受时光流转到三十年前的八零年代。长寿岛人说话口音与陆地的卧龙有所区别。如“天冷冰冻”的“冰”,就读“冰”,而卧龙读“咯”;小麦,卧龙人读“小灭”,“解放军”则都读“改放军”。一江之隔,竟有如此大的区别,让人平添许多的考究之趣。 岛民们在沙土地里播种着希冀,农闲的时候,也结网驾舟到汉江里捕点鱼,享受下半耕半渔的生活方式。随着长寿岛名声的渐渐远播,小岛现成了襄阳市民朋友周末假日里休闲之地。旺季时候,开私家车、骑单车、步行等来拜访小岛的有千人之众。岛民则就势开办了几家农家乐。以岛中心地带的马小道家最先着手开办。他们到江里捞起河虾、小鱼;在炎炎夏日,又捕捉到许多的知了,这些都在转季里卖得了好价钱,使得岛民乐不可支。 结识中年岛民马清道。马清道夫妇除机耕十八亩良田外,还开办了家庭农家乐。养育有三子女,均在襄阳市区上班或打工。孝顺的子女们则在周末的时候回岛,帮助父母打理餐馆。同时也是家庭的团聚的机会。在这个时候,一大家尽享天伦之乐。马清道说,长寿岛村两任书记林勇善、李景辉常年带领岛上村民,改天换地、艰苦卓绝地一步步改善了岛上的道路、水电、网络等生产、生活条件。现在岛上居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拜访了百岁老人王炳兰,看到王奶奶慈眉善目,说话中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让来访者体味到小岛适应人居的宁静与安详。 马清道一家也像全岛居民一样,知道自己所在的岛已经被上级政府规划为国家湿地公园,对美好的前景充满着憧憬。 离岛的时候,秋风肃杀,掀起了江面一阵涟漪。白杨枯叶落满地面,太阳的余晖铺洒在农家的屋顶,秋风将房瓦上的丝瓜藤吹得哗哗作响。在田地里劳作了一天的农家,伴着拖拉机的突突声回到了家。刚享受晚农家美餐的我们都有点微醉,马清道一家依依与我们作别。但愿我们这些城里的不速之客,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宁静。农家的房舍渐渐消失在夜的黑幕中,也消失在我们的醉眼朦胧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