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尘的渡口 于 2012-11-29 12:27 编辑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原创】“红尘的渡口”给武大主校门门景方案的建议
为了给八一路下穿通道让路,原来武大校门的标志性牌坊建筑物根据规划的原则,将要换上新颜。目前,武大主校门的门景方案有3条,每一条都有权衡的利弊因素。根据现实因素的思考,规划的方案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保持校门外观好看的前提下,“红尘的渡口”建议采取第二种方案:保留学校校门原有的轴线关系。 理由: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曾经亲自勘定过武大校门的主轴线,体现了“中国最美校园”的唯美构思。不仅是这位科学家对武大情深的驻守,还有千万校友、学子对百年校门沉淀了不老的历史记忆和近代以来历次复建时期校友多方捐建的挚诚境界,是对武大校门建筑设计赋予传统历史文化沉淀元素的关注思考。可以说,百年建筑已经在热爱武大的中国人心中牢牢地扎下了一颗唯美的种子,因为轴线的美感,让芊芊学子领悟了武大学府千缠百绕的高深,永久鲜活地燃烧激情,让您期待的是一种曼妙的青春演绎,无疑是学府中最美丽的凤凰。让唯美的激情永驻人心,让缘聚的历史叩首文化,百般温柔的校门只能保留校门原有的印记,让更多矫捷的步子迈进这道门槛,把朝霞晕染的天空醉在唯美的轴线一霎。这种美丽的分量,绽放的绿意光明不是任何学府所能替代的。 建议:轴线对称的建筑思想,有节奏地布局校园的主从视觉空间。为了方便车辆的进出分流合理有序,形成“自成一统”的格局,从珞珈山通行的社会车辆需要城市的交通管理对接的介入。交通管理的融入,可以和谐有效地管理出行的车辆。这个力量的供给可以和市政府商榷定夺。第二种方案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保持原有的本色完美上,不需要弥补因抬升下穿通道的视觉影响而造成大动干戈地破土改造书院层次空间的递进关系以缓和人们的视觉修复。改造原始的武大地形地貌好,还是投入人力物力的疏通协调好,都是在花钱投资。一个是院方的改造投资,一个是征求政府的辅助供给。不管两方是怎样的合计商榷,最终还是要为人们的出行方便。人们的出行从根本上说,是离不开循规蹈矩的绿色出行路线的,在新校门的面前,加强城市交通的要素规范化,是符合现代社会人们有序出行的正确导向。增加一些人力和物力的交通介入管理,毕竟也是创造就业的机会,改善民生稳定生活的一个途径。人们的出行改善好了,交通规则更加仔细了,是对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的认可。如果,大力改造武大空间的布局,校门的对称美皆失,即使形成联系性的环路通行,还是要与交通的管理挂上钩,也要一定的交通管理介入,解决车辆的进出分流的问题。所以,不如,请示政府的出面,采取第二种方案,增大城市交通的管理介入,一劳永逸的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是最现实的举措。
附注:武大主校门门景的3套方案。
方案一:校门轴线较原有轴线略微偏离。 这是为了尽量消减高度抬升的下穿通道对校园入口广场和纪念性牌楼的视觉影响。但进入校内后的步行轴线则做了一些弥补。此方案采取了中国传统书院空间的层次递进和有节奏收放的空间布局。
方案二:仍保留学校校门原有轴线关系。 武大早期建筑的思想是“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轴线对称是第一位的,据说这条主轴线由李四光亲自勘定。此方案由于技术限制,无法使两校区间的交通通行“自成一统”,从珞珈山路通行的社会车辆需要城市交通管理的介入。
方案三:保留学校校门原有轴线关系。 由珞珈山路进入学校的车行道系统改为双车道,单边联系信息学部和主校区;原有轴线变成步行交通和纪念性广场空间;纪念性广场标高需抬升1.5米,以避免从珞珈山路进入纪念性广场需要跨越马鞍形行进空间再下行至原始地面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