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 苏牧 胡定平 王本伦 新闻研修班学员 雷丰 楚韵水乡,风雅潜江。 立冬时节,尾随英国学者的脚步,笔者走进江汉平原这座小城。“时间虽短,但潜江给我们留下了美丽和热情的难忘印象!”远道而来的英国利兹大学文化交流访问团,离开潜江时依依不舍。 群众文化消费政府买单 来到徐李镇龚家湾村,听说70岁的皮传荣老人唱花鼓戏入迷。 “饭前饭后走路都要哼上几句呢!”老人的女儿兰英说,从她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在梦中都唱花鼓戏,几十年如此。“一天三更半夜,小偷到家里行窃,父亲突然唱起花鼓戏,吓得盗贼闻歌而逃!” 上了年纪的潜江人差不多都会唱上几句花鼓戏。前不久,央视《乡约》栏目走进潜江,主持人肖东坡随机点人,来者立马张口“哟喂哟”,嘉宾直呼“名不虚传”。 潜江民间有“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一说。 在流行影视充斥的当下,花鼓戏在江汉平原仍拥有大批铁杆戏迷。湖北实验花鼓剧院每年演出200余场,民间自办的12个花鼓戏班每年演出100余场,受益群众数十万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消遣。 潜江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看电影看戏,政府统一买单”。近3年来,免费送戏下乡300多场,送电影1.2万场;全市投入群众性文化活动项目经费达1200万元,并逐年增加。 潜江投资20亿元建曹禺公园、南门河游园、市民体育中心等,数以百计的大小文化广场遍布城乡,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形成。 一年365天,天天有大中型文化活动;300多个村和居委会,个个都有文艺队伍、活动场地和拿手项目…… 在潜江,加速流淌的不仅是资本,还有文化血液,让这座城市充满灵气。 文化盛宴点燃发展激情 11月中旬,世博会湖北馆主体工程在潜江建成,展馆位于曹禺文化产业园内,已进入布展阶段,明年春季可竣工,向市民开放。 潜江,曹禺的故乡。这位“东方莎士比亚”,令潜江人骄傲至今。 2004年、2010年,两届曹禺文化周,让潜江光彩夺目,成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艺术节”。北京人艺、中央民族乐团、梅花奖艺术团等国家级专业文艺团体来潜专演,潜江市民乐享文化盛宴。 梅苑、曹禺祖居、曹禺纪念馆、曹禺公园、曹禺戏楼等一批文化工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名人文化,为潜江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第二届曹禺文化周,潜江签订经贸投资项目52个,投资总额218亿元。 产业文化,则是潜江强市富民的另一品牌。 三届龙虾节,红了一座城。节间,来自美、英、俄、韩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聚潜江,研讨甲壳素科技前沿进展和产业未来发展。 潜江投拍电影《虾哥的故事》,讲述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勇于探索,把小龙虾做成大产业的创业故事,展示了鱼米之乡的精神风貌。 文化引领,潜江小龙虾年加工出口创汇上亿美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1/3份额,占湖北水产品出口的60%。 未来5至10年,潜江将建设年产值220亿元的甲壳素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让更多的潜江人借虾生财奔小康。 “曹禺文化”蜚声中外,“小龙虾节”享誉全国,潜江文化现象独具特色。 “文化名市,美丽潜江”散发出迷人魅力。游梅苑、看大戏、品龙虾;登“天下第一台”,观“平原第一坝”……今年前10个月,潜江接待中外游客近7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20%。 文化提升幸福感竞争力 近日,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台园林建筑基址——潜江楚章华台宫殿通过模拟和真迹展示,将与游人见面。 潜江文化底蕴丰厚,名人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等交相辉映。 8台大戏八上北京,斩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表演奖。潜江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潜江诗人5年出版诗集近百本,上百次摘取全国奖项,“潜江诗歌创作群”引人注目。 营造文化沃土,培育文化自觉,释放文化生产力,迎来百花争艳、硕果飘香。 潜江由送文化下乡,到送文化“种子”下乡,培育大批“草根”文化队伍。该市各类文体协会5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180多个,文艺爱好者近30万人。他们,正是基层文化活动热火朝天的“火源”。 潜江民间文化市场异常活跃。城乡人家办喜事兴起的“点歌台”约150家,知名歌手一天可收入上千元。据艺名“大胡子”的经纪人邓传义介绍,最忙一天接8场演出。 文化渗入群众生活,生命力无限,提升着幸福感。 深蕴民心的文化个性,彰显着文化张力、魅力—— 去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潜江名列县级市十强; 今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潜江位列社会效益竞争力前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