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潭口村从“三无”发展集体经济
潜江新闻网讯 近年来,积玉口镇杨潭口村在村支书黄祥厚的带领下,采取科学规划、资源整合、项目改造、典型引路等举措,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昔日的“三无”(资源、资产、资金)村,实现了年收入过10万元的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从“三无”到“三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
提神聚力,以干事创业的激情高位开局。10年前,杨潭口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共253户,人口1098人。2010年10月,南水北调工程21户移民入驻本村后,原本村级债务多达80万元的债务村,移民的到来又带来了困难。村党支部书记黄祥厚面对众多困难和问题,勇立潮头闯新路,注重激发村“两委”班子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干事创业,强化学习提能善政。
10年来,他们共争取资金680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24.2公里,村组公路全部实现了水泥路,修建农田机耕路18.6公里。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用电问题早已得到解决。2008年,建起了高标准村办公室和医务室,党员干部有了自己的活动中心,群众看病方便多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惠及全村的村民。
如今的杨潭口村富了,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了可观的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95%以上的居民都住上了两层小洋楼,机械化的普及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全村共有农用车108辆,旋耕机6台,收割机4台,大型货车3台,插秧机2台,小汽车5台。
农民物质保障和生活条件好了,又开始注重文化和精神追求。当夜幕降临,你走进杨潭口村时,宽敞的公路上,一排排绿化美景在路灯的照耀下,让人心旷神怡,欢快的腰鼓声和老年朋友在广场健身的情景,你一定会感受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的期许不再是梦想。村里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朋友致富园地的精神乐园,有线电视覆盖了全村,农村数字电影送到了村民的门口,农村人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在家看电视,出门看电影”的悠闲生活,特别是计算机进入农民的家庭,网络文化已成为新型农民新的学习娱乐方式。
激发活力,以转型跨越的业绩勇当先锋。近年来,在“基层组织年”活动中,村党支部创新实施“规范组织设置,加强队伍建设,拓展活动载体,落实工作责任,构建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用组织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由村集体牵头创办、领办专业合作化组织,目前全村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生产各个环节提供“保姆式”服务,在推动农副产品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同时,充盈村集体“钱袋子”。优质水稻合作社与市喜颂粮油公司每年都按照高于市场最高价的标准签订“农业订单”,合作社为水稻生产全过程提供无偿服务,喜颂粮油公司根据收购数量,定价返还一部分资金作为服务报酬,集体经济每年积累2万多元。农机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也可获得服务费3万元左右。
去年9月,国土部门对积玉口镇实施万亩农田整治项目,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组织专班入户宣传,取得了群众理解和支持。在施工队伍进场之前,及时完成了1200平方米,共11户的房屋拆迁,完成了29075株树林砍伐,136座坟墓搬迁,拆除沼气池86个,厕所68个。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全村新增耕地面积352亩,新修机耕路18公里,机耕桥3座,硬化“U”型水渠槽12公里,新挖三沟14公里,植树1.2万株,新修抽水泵房3个,平整土地1300亩,年收取流转费5万元以上。(潜江日报 记者 郑美峰 通讯员 杨明星)
(责任编辑:袁佳娟)
关键词:勇立潮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