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娄底市和新化县的部分领导干部来到新化县水车镇,与水车、文田、奉家3个乡镇新当选的县人大代表座谈。水车镇人民政府没有给参加会议的人员发香烟,也没有招待用餐,与会人员自掏腰包填肚子,博得群众一片喝彩声。(11月28日 湖南日报)。 看了这条新闻,笔者也要为娄底市和新化县到镇里开会自掏腰包吃饭的这些干部大声喝彩!这是好传统的回归,这是好作风的张扬!这样的干部才会赢得群众的尊重,这样和作风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发展才会更和谐,事业才会更兴旺! 但是,在喝彩的同时,笔者也还有些疑虑和隐忧:这些自掏腰包填肚子的官员是官员的自觉行为,还是因为制度的规定?如果是官员的自觉行为,笔者当然还是要为这些官员的行为喝彩!因为他们是真正地把自己当公仆,是真心地为群众办实事。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硬性约束,这些官员的行为还会走得多远?下一次换个地方,他们是否还会这样做?其他官员下乡调研、异地出差是否也会自掏腰包填肚子?等等都让人心生疑虑。 曾几何时,干部下乡调研、到村蹲点,都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是在群众家里吃饭,还是在单位食堂就餐,都是自掏腰包,并且是群众吃什么,干部就吃什么,干群关系很融洽,群众有什么话也愿意向干部说,群众有什么难干部也真帮。那个时候各单位也没有招待费一说。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时兴起了招待费,不仅到异地出差,接待单位要好酒好肉招待,不醉不休。就是同城往来也要推杯换盏,一醉方休。大家吃完嘴巴一抹,都记在了招待费下。并且还愈演愈烈,吃喝的档次越来越高,招待开支越来越大,一桌几千元是寻常事,上万元也屡见不鲜。山珍海味、猴头熊掌也成了一些干部的口中食。民间有谚:“口里没有味,出去开个会,肚里没有油,外出走一走,手里没有钱,乡下转一转。”“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坏了胃,喝得群众翻白眼,喝得单位缺经费;喝得老婆流眼泪。”为了治理公款吃喝,各地也出台了许多规定,但是,万部规定却管不住一张嘴巴。 干部吃喝并非小事,而是事关民心、事关党风的大事。因此,有人把干部公款吃喝称为嘴巴上的腐败。所以,杜绝嘴巴上的腐败,在群众中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应该是官员的道德要求。 按说,干部们都有工资,下乡、出差还有补助。而且下乡调研也好,到异地出差也好,都是其工作职责,拿了工资,领了补助就应该自掏腰包填肚子。但是,为什么有些干部却一定要吃招待饭?吃公款餐呢?说来说去,一是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二是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所以,干部下乡自掏腰包填肚子就成了干部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有干部缺少这种自觉,公款招待、大吃大喝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行为了。 因此,在为娄底市和新化县到镇里开会自掏腰包吃饭的这些干部大声喝彩的同时,笔者还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干部下乡、出差的吃喝费用进行明确规定,都应该是自掏腰包吃饭,并且严格执行。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的官员依纪处理,让其吃了鲫鱼吐鲤鱼,这样掏腰包填肚子才会成为干部下乡、出差的一种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