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城是西周时期邓国城皋遗址,故名邓城。今属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二组。 原来的邓城遗址的土城墙呈方形,系夯土所筑,城垣周长3233米,城墙高约5米,厚达13米。城有四门,城外有近50米宽的护城河。 邓国的国君名蔓,是商朝武丁的叔叔,于公元前1264年被封侯分封在邓,建立曼姓邓国,为一世邓国侯。于是建‘国都’在襄阳的邓城,这就是邓城的来历。距今已经3000多年。 邓国当时是汉水流域著名的诸侯小国之一,曾以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与大国抗衡。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国所灭(邓国实际存在586年),邓国都城成为楚国属邑,并因名设置邓县。 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国后,邓城地位下降,秦统一六国后,邓城为县治,樊城仍属邓城县。当时樊城属南阳郡,襄阳城(现襄城)属南郡,樊城在襄阳城建县以后,有1000多年的时间独立于襄阳城之外。晋及唐宋时代称樊城县,后周废樊城县置安养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临汉县,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改为邓城县,宋绍兴五年(公元1136年)樊城才从邓城县划出并入襄阳县。
后来邓城地位不断下降,在明洪武年间,邓城已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明朝为了加强城防,又在今襄阳新城湾加修了一部分城墙,可能使用了一部分邓城遗留下来的城砖。 邓城的出现又把襄阳的历史提前几百年。所以说邓城是襄阳人的祖居地,是不容质疑的。(据网络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