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糊涂仙 于 2012-12-8 12:20 编辑
湖北作家写作家(一三三)发布时间:2012-11-29
|
|  | 李培刚,现为省作协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工作之余潜心公安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计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专业论文约50万字发表。与他人合著通讯类、治安类专集各一部,著有长篇小说《命运回归线》。
“且将宽余学太公,得失成败只等闲;江湖风雨任由之,剑气萧萧天地间。”——李培刚《中秋垂钓》。
好一个“江湖风雨任由之,剑气萧萧天地间”!看得出这是一个拿过枪杆子的人,既淡定从容,又豪情万丈。
“昨夜风和雨,西湖秋水涨;踽踽临绿岸,怅惘忆红装;荷花倚荷叶,斜塔拥斜阳;何处惹鹊喜,惊飞竟成双。”(《西湖唱晚》)“霜重露浓家渐远,橹声摇月万里长;漫道前路只影单,渔火如梦满千江。”(《晚秋》)“一朝邂逅成长恨,马蹄声咽音尘绝。清霜透染重逢梦,红消香断秋风烈。”(《暮秋独游西湖》)这一组关于竟陵小西湖的诗,读得人心意沉沉,无语凝咽。
从情趣、意境、对仗、选词等诸方面,都可看出,培刚在古体诗上,下过相当的功夫,并非偶一为之。
生活有时就是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大约从去年以来,我经常在闲散少趣的日子里收到培刚从手机上发来的格律诗。感觉如阴霾的日子中闪现一道灵光,给平淡的生活添了很多生机。朋友很多,我经常面对手机上琳琅满目日益增多的短信犯愁,恨不能把所有有意味的短信都留存下来,往往梳理的结果总要留下十几条培刚发来的诗,舍不得删。
培刚写散文,山高水长、云淡风清;写诗歌,风花雪月、低吟浅唱;写小说,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读过培刚的小说、散文,乍一读他的诗,觉得出手不凡,钦佩之余也颇多感慨和不解。一位公安干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在灯红酒绿中耽于诱惑,潇洒尘世,醉卧花间,而日日于案头揣书品读,于笔头字酌句斟,弄些辛苦不讨好还伤眼睛的文字,搞这些捞什子究竟于他有什么用?何以有如此雅兴,并持之以恒,乐在其中?“这出于从小就对文学的没有缘由、没有缘分的向往。”这是培刚的答案。
干了30年公安工作,从青春年少,干到双鬓已斑。这其间,他写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作为一名基层公安的负责人,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竟有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殊为不易。
2008年3月18日,李培刚长篇小说《命运回归线》研讨会在仙桃职院举行。这是培刚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第一次以一部厚重的作品走上文坛,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培刚。后来,《命运回归线》改编成的电影在全国公映。认识培刚后,我改变了对公安干警的印象。在我看来,他们码些文字,无非是附庸风雅,博些清名,增加自己在官场职场的文化含量,没有几个人是玩真格的,他们也没必要受这份苦这份累。几年来的接触后,我发现培刚断断不是这样的。培刚对文学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他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对文学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感喟,对亲友的感激,对组织及战友的感谢。”所有这些,构成了他创作的源头和动力。培刚和文学玩成了哥们,亲兄弟似的,可以经常在一起小坐,品茗或者豪饮;似一对无话不谈的密友,一起放浪形骸,可以原形毕露。“我和它只是一对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朋友。”
培刚为人低调。我认为,培刚的低调里,一定有文学的因素,其包含着对文学的虔诚,对生活的忠诚。因为文学,他领悟了人性的丰富,在坚韧中包含柔软,于晦暗中领悟温暖,于寂寞中守候梦想;因为酷爱,他于尘世满怀谦卑,他满怀感恩向生活致以信徒般的敬意。他的血脉中,流淌着文学的汁液,在平凡的日子中淬铸为平静而宽厚的力量。
培刚的小说我读得不多,这几年他的散文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几年来,他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湖光水色、小桥流水写了个遍。《仙下河之春》、《莲花池之夏》、《外滩之秋》、《排湖之冬》、《千年沧桑渔泛峰》等,乡情绵绵,意蕴悠远。
近年来,培刚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坚持创作,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和彭祖贻、鲁艺兵、刘秋生等一起,渐渐成为全省公安文学的领军人物,受到关注,而且不遗余力地为基层公安文学的发展,文学期刊的创办,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志可嘉,其行可贵。
秃笔还挥,痴梦不醒。培刚爱文学爱得有点苦,然亦如我等之流,不思悔改,自娱自乐,苦中作乐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