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2月10日,这一天,对于90万大冶人民来说,让人无比振奋。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大冶市一举冲进全国百强,位列第97位,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冲进百强。
这是令人信服的跨越:由2005年度的第262位,到2011年度97位,大冶市在七年之间,一跃挺进了165位,以强劲的发展势头领先湖北,领骚中部。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2005年。那一年,大冶市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位列262位。那一年,大冶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114元;财政收入达到8.57亿元。比较数据,我们距离百强是那么遥远。
然而,在那一年,大冶却已形成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全市初步形成了冶金、建材、食品三大产业集群。劲酒、登峰、新冶等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9亿元。华祥水泥、尖峰水泥、新冶特钢、华鑫实业、雨润集团、美岛服饰、武钢集团活性灰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大冶。这一年,大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6%;规模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59.9%。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大冶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大冶县域经济已呈厚积薄发之势。
大冶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2006年3月23日在大冶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向全市人民喊出了,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使大冶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全省首强县(市),为向全国百强县(市)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响亮口号。“迈”字音律铿锵,体现出大冶争创一流的壮志雄心,一条崭新的起跑线也初步划定。
2005年、2006年、2007年……时间飞逝,大冶百强的位次从262、216、197、169、156、122,距100近了,更近了!百强之路,大冶一路坚实走来。2011年10月召开的大冶市第五次党代会,特别明确了,未来5年,大冶市将实现三大目标:冲刺全国“百强”县市;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此,响亮地吹响了大冶冲刺百强的号角。而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今年的目标是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市”。
2011年,大冶15个乡镇(街办、开发区)共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全市的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亿元,占全市73%;6个乡镇跻身全省百强,4个跻身全省十强,8个财政收入逾亿元。
这组数字体现了大冶的速度,而大冶速度又造就了大冶模式。它是在现以镇域经济为排头兵,通过改革创新,突破传统藩篱,推动城乡间的合作和融入。曾经“因矿而兴”,也曾面临资源枯竭窘境,通过转型升级“去矿业化”,放开思路承接产业转移,大冶镇域经济浴火重生。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中实现双方共赢,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正是这个新模式,使大冶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崛起之路。
就在全市上下欣欣鼓舞,为成功冲进百强之时,大冶市主要领导并没有因此而“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大冶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进为守,全市上下戒骄戒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争先进位。
记者 徐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