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体会过饥饿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幸福的味道。”这是一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所说的,话语中泛起阵阵辛酸。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陈癸老人,至今也忘不了那时的情景:一大家人,每天吃的是一小把米熬成的汤,还得细嚼慢咽,生怕一咕噜吞下去,尝不出味道。
“有米汤喝,很不错的了。”陈老说,当时他才十岁出头,碰上大饥荒,家里能吃的都吃了,为了不饿肚子活下去,长辈拉着他走上几里路赶到土祠堂那挖“观音土”吃。
说白了,“观音土”就是黄泥巴,大家使劲地挖着,然后拿回去就着白水吞,据说这土塞肚子,顶饿。陈老无法描述出“观音土”究竟是什么味儿,但在他的眼里,这是幸福的味道。
家住金湖的王大娘,虽然没有体会过饥荒之苦,但她说,小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零食吃,最美的零食,是自己摘的野果。每年春天,山上到处都是宝,有时约上湾子里的小姐妹,去拔茅针吃,“把茅针外面的皮剥开来,里面就是像白棉絮一样的东西,可以吃的!”她说,将茅针放进嘴里一直嚼,就会有种清甜的滋味在口中,这是她认为最幸福的味道了。“除了这个之外,还有野山楂、蛇苞和映山红哩。”
都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幸福的了,没受过饿,没吃过苦。但是那时物质匮乏,吃的东西不多。“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那时有各种各样好吃的。”李磊说,每到过年,平时家里舍不得吃的米泡、芍果、花生都会摆出来待客。不知从何时起,花花绿绿的零食开始出现在村口小卖部的柜台上,有铜绿山冰棒、北京方便面、喔喔奶糖、大大卷、呼啦圈、“唐僧肉”、“老鼠屎”.......“可把我欠死了,一次还偷了老**2块钱去买吃的,结果被狠狠打了一顿。”尽管如此,李磊仍觉得很值。
现在好吃的东西琳琅满目,但不知道为啥,总没有以前那个味了。
记者 王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