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银行、医院、买车、买房、办理保险等场所登记时,“一不小心”身份信息就被泄露。对被泄露者而言,不仅危害极大,还普遍存在维权难。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呢?
遭遇:骚扰电话找上门
在大冶城西工业园上班的陈先生,上个月买了房子,本该是件高兴的事。不料烦心事接踵而来:装修公司电话一个接一个;贷款公司短信一条接一条;家具公司也隔三差五打电话“问候”……类似骚扰电话、推销短信,每天接到好几个。
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他的全名,甚至职业、住址都一清二楚。陈先生纳闷地说,“这也太可怕了,还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
相比陈先生而言,阳新徐先生的遭遇更蹊跷。据有报道称,他直到最近才知道,6年前自己就被温州警方列为吸毒人员,他很愤怒:从没去过温州,怎么成了那里的吸毒人员?原来是有人冒用了他的身份信息。
我们无端“被吸毒”、“被犯罪”、“被欠费”甚至“被杀人”就不是郁闷了,这叫人胆战心惊。陈先生坦言。
质疑:身份信息咋被泄露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有项调查显示,81.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公民身份信息被过度收集。电信运营商、房地产中介、网站、银行、求职、办会员卡……似乎每一种都成了收集个人身份信息的“大户”。
“明知身份信息被收集,你却没办法。”市民程先生表示,因为很多时候市民跟商家地位并不平等,如不提供相关信息,许多业务根本无法办理。记者调查发现,与程先生持相同观点的市民不在少数。
网友“风花雪月”更是直言不讳:“卖你的人无处不在:买房,房产公司把你卖了;娃娃出生,医院把你卖了;孩子上学,学校把你卖了;住进小区,物业把你卖了……以至于,每时每刻让人面临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而我们没有办法制止,就只好把这当成是生活的调味品吧!”
担忧:身份信息“裸奔”身不由己
记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身份证信息查询”关键词,立刻出来大量的身份证查询网站。在这些网站输入一个身份证号码,很快个人的出生日期、性别、身份证号码、发证地等信息就被一并列出。
很多网友对身份信息泄露也一片哗然。网友“好好活着”说,新车上牌照第二天就有人打电话,说是车管所退税,对方不仅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就连车子颜色、品牌和型号都一清二楚,幸好他谨慎,才没上骗子的当。“真不知道是谁泄露的,真的要格外小心啊!”
不少市民均表示,身份信息的泄露对自己确实会有很大危害。
实习记者 程长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