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婚”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结婚。而这对于48年前的陈正国和王全桂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48年前,刚满18岁的陈正国和比他小两天的王全桂,在父母的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的婚房还是借来的,婚宴就是一桌便饭,家人就是客人,而且新郎因为工作原因还迟到了婚礼……
48年过去了,陈正国和王全桂生儿育女,挣钱养家,携手同行,不离不弃,婚姻平凡而坚定。用两位老人的话说,“我们相信缘分,是缘分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爱相守在一起,这是命中早已注定了的。” 结婚之夜新郎居然迟到了
陈正国出生于1946年11月6日,陈贵镇五祠村陈家住湾人,王全桂出生于1946年11月8日,陈贵镇五祠村老庄屋湾人,两个湾子相隔不足百米。
“我们两个能走到一起,挺有缘分的。”说起自己的这段婚姻,陈正国脸上泛起红光。当时,陈正国的二伯家没有女儿,王全桂被抱养过去,成了陈正国的“妹妹”,两人可谓是从小玩到大。
少年时,陈正国跟着家人来到大冶城关学手艺,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家,也只有那个时候才会见上王全桂几次面。“那个时候还小,什么都不懂,根本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东西,直到有一天,家人说跟我找个媳妇的时候,我才知道家人真实想法。”陈正国说。
原来,家人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况且还能节省一笔彩礼,眼瞅着他和王全桂年龄也都大了,便想把他和王全桂的婚事定下来。
说起两人懵懂的爱情,陈正国一脸内疚。由于那个时候陈正国请不来婚假,一个星期又只能休息一天,只好把结婚日子定在星期六。结果,等家人大老远把王全桂从陈贵接到城区时,陈正国还没下班,后来一家人围着吃个便饭,就算结婚了。
“他还欠我一个像样的婚礼呢。”王全桂笑着说,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现在的年轻人举办婚礼如此隆重,真是幸福啊!
12人挤住在狭小的平房里
“结婚那年我们刚18岁,什么也不知道,糊里糊涂就把婚结了。”陈正国说,结婚那会的婚房,还是父亲找同事借的。
原来,早在陈正国跟随父亲来大冶学手艺时,他父亲和另外三个同事一起出资建了四间小平房,四个人刚好一人一间。恰好当时父亲有个同事暂时没住在那,于是,那间空房被借来当陈正国的婚房。
“随着四个孩子陆续出生,房子不够住成了我们最头疼的事。”陈正国说,80年代初,家人把和平街那间小平房翻新成了两层楼的小矮房,但翻来翻去也只有四 间房,而自己家就有6口人,再加上弟弟也成了家,12人挤在狭小的平房里,吃饭都转不开身。
父亲年纪大了,解决家里的住房问题,成了陈正国这个长子的责任。“那个时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停地换工作,直到去拖车厂上班才算稳定了下来。”说起陈正国那个时候的辛勤付出,王全桂至今还有一丝丝心疼。
1982年,陈正国拿着东拼西凑的4000多块钱,筑起了爱巢,一家6口人住进了如今这栋两层楼的小楼房。
为还“房贷”吃了两年咸菜
“新建的两层小楼房有160个平米,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陈正国说,刚搬进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家时,小两口子别提有多高兴。
“不过苦日子也才刚刚开始,为了尽快还清向亲朋好友借的钱,我们吃了两年的咸菜。”回忆起过去的一幕幕,王全桂记忆犹新。
王全桂说,那个时候陈正国一个月能拿60多块钱,自己一个月能拿30多块钱,为了尽快还清帐,王全桂当起了家里的“财务大臣”,所有收入全由她支配。每当陈正国的工资发下来,第一费用就是全部还债,然后留下王全桂30多块钱的工资,供一家6口人的日常开销。
“那两年,我让家人吃了不少苦,一天到晚就着咸菜下饭,只有想到该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时,才会开一次荤。”陈正国说,日子过得苦一点,苦的是自己一家人,但若是欠了别人的钱不还,做人就失信了,这样心里会更不踏实。
30年过去了,建房子欠的钱也早已还清了,儿女也大了,都有了各自的幸福家庭。可66岁的陈正国仍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就跟着建筑公司奔往全国各地架桥铺路,发挥自己的余热,而66岁的王全桂就待在家里,负责接送孙儿上学,给在幼儿园上班的儿媳妇做做饭。虽然两个老人相聚时间不多,但那两年一起吃咸菜还账的日子,是两位老人经常聊起的话题。
记者 胡贤林 文/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