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685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记者谢岳成)2012年12月12日上午,笔者走进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长江村教学点,看见一(1)班教室里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正在教孩子们读书。据学校同事讲,他叫杨发维,在这所学校一教就是33年,得的奖状、证书不胜枚举。一位从20多岁参加农村教育工作,有着33年教龄的老代课教师,见证了农村教育近半个的发展历程。
今年71岁的杨发维,是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长江村人,杨老师在这个教学点教书,学校有三个班级,三个老师,有54名学生,每个老师代一个班,一上就是一天,杨老师负责的是一年级教学。
1959年,他开始在柘木乡长江村小学任教。按当时的招录规定和身份界定,他还是一名公办教师,此为他“一进”教育界。1962年,国家整顿农村教师队伍,由于资历较浅,杨发维被精简下放,回家务农,此为他“一出”教育界。
1964年,杨发维再度任教,这是他“二进”,身份却变为民办教师。1966年由于村、校合并需精简人员,杨发维再度离开学校,此为他的“二出”。
1986年,由于长江村和邻村合并新建校舍,大力推进“扫盲”、“普九”等项工作,杨发维第三次进入教育界,身份仍是民办教师。2000年监利县整顿民师,由于乡教育组通知失误,致使他未能准时参加7月20日的民转公考试,而被末位淘汰,清出民师队伍,成为一名没有编制的返聘代课教师,与其他同等资历却已转正的教师月收入相差1000多元,此为他的“三出”。
杨发维向笔者回忆起从教的艰难,声音有些激动:“我三进教育界,第一次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野菜、荷叶梗坚持教书。那时上级抓学生到校率抓得紧,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家访一两次,假期里还要支农。第二次正是过渡时期,我们白手起家,民师的工资是拿工分,当时没有办公经费,我们只好发动学生捡破烂卖点钱做办公开支。第三次是1986年,我村和邻村合并新建校舍,我再度进校,从1987年起任副校长,1988年任校长。这些年,学校的普九、教学等项工作均在全乡名列前茅。”
目前,尽管杨老师已成为柘木乡长江村小学的返聘教师,主教一年级的教学课,并兼任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让年过花甲的他度日艰难。
杨老师说到动情时,流下了眼泪,他说:“像我这年龄,在地方上教书的少见,我丢不开这些孩子们,他们每天与我朝夕相处,虽然工资只有几百元,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过点清贫生活也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