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一汉在川

【2012新散文年度汇展】一汉在川:穿越谷堆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534

主题

8919

帖子

1万

积分

东湖元老

一个不太慌张的蜉蝣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1930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 2012-12-13 20: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汉在川 于 2012-12-13 20:47 编辑

欣闻东湖散文年度盘点,斗胆翻出2012年几篇习作,期冀各位斧正。

一、穿越谷堆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久远的歌曲《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熟悉的旋律,亲切的声音,留下的是美好记忆。若我年纪不相上下上世纪六零年代七零年代出生的人,《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耳熟能详。儿时,听着这首歌,感觉如小松树般茁壮地成长,快快地长大成材。成长的记忆,总是烙下许多深刻并亲切的印记。   
     今岁,又逢秋季。在江汉平原的家乡,走出小城,几乎短促的时间,便可见闾巷草野,再不远远便可看到广袤的稻田。丰收时节的稻田里,景致浓郁得熏熏醉人,可邀来画家、摄影家们作画拍摄,几乎不用细阅慢品,信手拈来便可成为艺术品的。被秋收深深地震撼过,更在秋收里感悟内心的踏实,偶得闲暇驻足稻田旁,除去映入眼帘无垠的黄灿颜色,若拾起一串稻穗掂量掂量,感觉手心里,沉甸甸地收获了。几分失落,已难觅一垛又一垛的谷堆,还有太阳照在谷堆上谷堆后儿时嬉戏的影子。扪心自问:忘却谷堆,还有何种资格把自己视作农民的后代么?还有,在无数次丰年稔岁的秋天里,无数次地漠视了谷堆。这么多年,社会阔步迈进着,农业生产长足发展,机械化作业收割稻谷几近颗粒归仓。过往云烟般的谷堆,仿佛早已完结历史使命,划归“非物质状态”。 “谷垛码起来,集体大丰收,我们吃得饱”。在秋天里惦念起自己儿时的谷堆,重要的心理因素,还是后怕重新过上缺衣少食的日子。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每每秋收总会有“双抢”,参加“双抢”的“男劳力”、“女劳力”们,卯足干劲,不叫苦、不叫累,挥汗如雨,轰轰烈烈,兴高采烈地庆祝着收获。透过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场合,获悉当时农业生产的断续信息,通过叠加做出了一个盲目的臆断:当时的谷堆,的确还是承载了不少东西的,特别我的前辈的农民们,在秋收季节展现出来的表情与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有一定差异的。解放后,分田到户让所有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取得身份与地位翻身得解放,与“地富反坏右”们区分了阶级区别了地位,为了农业生产,兴水利、挑泥巴、筑梯田、挖水沟、防汛抗旱、砍树割草。大跃进时,谷堆寄托了农民美好愿景,象征着农民翻身解放,成为革命事业成功的标志。谷堆的地位水涨船高分量千钧,在反复的升华与持续的神话里,谷堆堆码的速度势不可挡,数据累创新高,亩产万斤、几万斤甚至到了十万斤。有一张老旧的照片,留下那个时代的特殊影像:“丰收了”的农民们,站在高高的谷堆上,呵呵地开心地笑着;而高高的谷堆,则托举起农民们甜蜜的梦。泡沫里的幸福,来得迅猛,走得更是令所有人猝不及防,演绎为苦涩的梦。一篇短文,详实披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发生于某地农村的一起盗窃案件:某生产小队的小队长,不忍心看着村民饿得面黄肌瘦甚至活活被饿死,与人一合计趁着风黑夜高之夜,偷偷地从谷堆上拉下若干捆稻谷,私自分给队里每家每户,不久便遭人检举揭发东窗事发,小队长被五花大绑押到县里,判了徒刑进了大牢。这起陈年旧案,至今看来还有几分煽情与悲情。
      下乡,驾车路过在那个年月被围垦的湿地,同行的一位老同事,曾亲自参与了当年的围湖造田运动。据他介绍:我们车轮子下的道路,是上世纪七零年代初,由包括他在内的数万民工,花了几年的时间,肩挑背扛出来。秋收完毕,大大小小水利工程的工地上人声鼎沸,水利工程指挥部的广播高高架在树上,反复播送着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我们战天斗地的口号,大大小小的黑板上,帖满《决心书》、《挑战书》,一些则是民工们咬破手指写就的血书。所有的人都坚信,围垦为了来年来日的丰收,可以收获更多的谷堆。围垦的号令,挖掘出农民潜能,迸发出农民豪情,凝聚成一种义无反顾战天斗地的壮志,为了谷堆!为了荣耀!围垦得到的回报,是最新最大的收获,若遇荒年灾年,也多多少少收获了。圆形,椭圆形,圆锥型的谷堆;长方形,正方形的谷堆;一大堆,一小堆的谷堆;几万斤,几千斤的谷堆;祖国各地,天南海北的谷堆;一季稻,两季稻,三季稻的谷堆;增收了,减产了的谷堆。所有的谷堆,耸立在所有农民心里,被敬仰和景仰。老同事说:那时候,打心里感谢谷堆,尤其是谷堆留下的稻草,睡觉铺垫稻草可以遮风挡雨,挑泥巴踩踏稻草不会陷入沼泽。老同事所在的生产大队,在水里工程进度上遥遥领先,得了第一名,指挥部特地下拨了一些大米猪肉,犒劳水利尖兵。这是一顿令人拙舌的晚餐,只有十五六岁的他,一口气吃下一斤二两的大米饭和两斤米粉蒸肉。为何能食量惊人,因为那是一次庆祝胜利的晚餐,也可能因为是有饥饿的原因吧。
     自己的记忆,再次穿越到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农场。农场仓库前,有约莫三四百平方的禾场。禾场与农场宿舍地基,是一样的夯土,是一样的扎实。禾场上,每至秋收的时节,便会耸立起三五个谷堆。与我一般大小的伙伴们,其顽皮无知到什么程度,该用什么词来形容?稍加思索,找到多年前的一条农药广告比较恰当: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当时看来,顽童们为所欲为嬉戏,极可能在瞬间里转换成破坏生产的事情,而在当时一切破坏生产的行为,都是恶积祸盈,甚至祸害滔天。譬如,顽童们玩玻璃弹珠挖洞穴,会搞得禾场凸凹不平,影响谷穗脱粒与晾晒;更有顽童置“防火防特,人人有责”口号于不顾,在禾场上划火柴闹出火险,便是纵火。清晰地记得,自己六岁那年的秋收,田里的谷捆子还没全部运回,农场领导喝令所有人停止了劳动,在禾场的谷堆旁召开紧急大会。原来,农场会记抽屉被撬,被人偷走少量现金、饭菜票与粮票,应该是家贼趁农忙而下手。农场领导说:先琢磨人的问题,再琢磨秋收的问题;谷子可以不收,家贼一定要捉。会议持续开了大约上十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开会,所有人风兵草甲人人自危,先是极力地辩白洗清自己,后来便是积极举报相互揭发。最终,强大的政策攻势瓦解了家贼的心理防线,家贼主动坦白交待悉数交出赃物。据说,当年农场的粮食生产滑坡减收,上级肯定了农场“抓革命促生产”的做法。
      当今全世界最权威的农业组织——联合国粮农署,认同了一桩事实,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在水稻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解决了困扰国人多年的“吃饭问题”,其“杀手锏”即是尊重科学、尊敬生命、遵循自然规律,我们该鸣谢袁隆平,铭记袁隆平的功德。再大的谷堆,再高的谷堆,囤了再多的物质状态下的粮食,也会被吃得精光颗粒不剩。
一个民族的繁衍,生物基因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一个屹立的民族,当有责任,有勇气,囤积并留存下非物质状态的谷堆,蕴含积蓄起值得骄傲的民族精神,才算得上是传世的精神食量,承载着文化,传承着文明。要不然,这一顿我们吃得饱直至撑破肚子,将来的某日我们可能将会挨饿,甚至饿死。。

二、关于夜末杂想的事情
      江汉平原的家乡,有句俗话: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后睡不着。人,若是到了一定年纪,在夜末的那一些时间,假使是勉强地合上眼睛,也难得入眠。夜末,该是叫停身体机能所有运作,令劳顿一日的身心打烊收摊了。偏偏,无奈地遇到许多难眠之夜末,偶尔会盘点心境,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偶尔,也会清空心里头装着的,放得下或放不下的放得开的或放不开的大小事体。
      夜静天高,眼界俱空。古代,夜阑人静,樽中月影,浅浅乡愁,幽幽离情,往往会被文人雅士们演绎成诗词与器乐。如今,只是觉得选择在夜末思考问题,是绝不会有人来与你论长道短穷原竟委,也绝不会耳闻到他人的高谈阔论颠唇簸嘴。怎样能让自己彻底地安顿下来?不同的人会有一些不同的作法,几成习惯定势。比如,随手翻开床头柜上摆的哪一本书籍或刊物;或者,按下电视机遥控定格在新闻频道听听新闻;或者,打开手机音乐播放器听听先前下载的那些老歌;或者,干脆打一通电话拉着老朋友唠叨;偶尔,也与在身边的家人沟通沟通。
      现实中,有人把夜末那段时间,形象生动地比喻为围棋对局术语中的收官阶段。下棋的人都知晓,收拾残局煞费心机,相当需要棋力与功底。若对战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则需寸土必争、一目不失,博弈起来会十分残酷,甚至异常惨烈。若双方棋局的差距很大,更会有两种结局:专业棋手之间对局,站下风者,会体面地弃子认输;换成业余弈者,眼见败局难以逆转,也要尽心尽力地缩小差距,挽回颜面。
      夜末,假若心境不阔达,会有一个叫心魔的东西被唤醒,鬼使神差地在人的内心里,盲目地派生出一个模拟棋局。对局者,也可称为对手,就是两个虚拟的,一方执黑棋,另一方执白棋。执黑棋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或在某些问题的辨识上,持有肯定态度,与执白棋的也是否定的,展开较量。你争我斗的两我,虽不是真枪实弹,但在相互辩驳间,不断地推翻与被推翻,不断地说服与被说服,彼此难以纠缠清白。事实上,任何一场棋局,没有任何一个对手是可以算得上完胜的。古人,曾经说过一句直指人性根宗的话:万事如棋局,不著的才是高手。
      清代王永彬于《围炉夜话》中言:揆诸理而信言,问诸心始行事。夜末之时,更会令人深刻地领悟出此言中的真谛。现实中,尘俗之辈尽属蜉蝣,多端寡要并无必要,修为再多,修行再大,也算不上属于一个能够道关会尾的禅师。不由得感叹世界变化真快,比如,曾经有些被以为颠扑不破的道理,湮灭于伟大的时空里;再比如,另有无数被神话镀上金身的大仙,被历史还原撕掉伪装揭穿画皮。对诸多问题存而不论,免受纷繁琐事的骚挠,不完全算得上是消极的避世者,或迷醉笙歌的逍遥派。保守,区别于消极,区别于叛离,更明显地区别于激进,起码能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心不安,神不稳,夜不眠。于心理生理健康的角度上讲,不去胡思杂想,最大的益处,在于不会突然地抑郁,或者彻底地患上精神疾病。如此,未免不算一桩幸事?因此,有些惧怕在夜末的时侯,太过细腻地思考一些问题。惧怕的原因,是觉得用纠结状的逻辑思维去考量问题,去决断事情,可能会于事无补。即使,平日你自以为,或被人认为,非常地高才博学聪明睿智,也不可避讳产生偏离脱离正常轨道。
      刚刚离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有个从事古董交易的人,对该行当作出评价,说了三句很高明的话,一是自欺,二是欺人,三是被人欺。人的一生,何尝又不是只做了这三桩事情——自欺、欺人与被人欺。因此,自己认为,凡是在夜末冥顽不化地思考问题,类似于自欺。自欺产生的直接后果,不仅是不利于心理减压,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失眠。有好些次,自己试着佯装睡去,屏住呼吸,忍住鼻息,不让老婆以为自己会在睡着后呼吸暂停猝死。但次日上午起床时,困顿的样子就会真实地写在脸上。医学上讲,不安心睡去,不安神睡着,可能都可以算作是失眠的。
      这是一个讲究效能的时代,各行各业导入了激烈地竞争机制。适者生存的法则已经成为硬道理,得到我们中间大多数的人认可,这一简截了当法则,往往是残酷地令人不可违抗。在适应适从的过程里,似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没有喊过忙叫过累。有人建议:当你觉得太过费心劳神,试着关闭手机两三日,切断与外界的关联。但真的这样做下来,你往往会自我感觉遭到社会遗弃,感受一种特别的寂寞。
      如今,时尚孔子的儒学,而一味推崇老庄之道的人,往往是会被觉得不合时宜的。但自己的个人建议是,关于夜末思考的问题,不妨读读《庄子》,记住里面这样富含哲理的两句话: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土。
台湾某资深媒体人,评价白狼们竹联帮时代帮派在台湾政治中的角色:帮派分子像个夜壶一样,政治人物要用的时候,把你拿出来吐个痰,或者撒个尿之类的,不用的时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