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改变生活;交通,带活产业;交通,赢得发展!
十八大会议期间,潜江蔬菜因媒体的争相报道而抢尽观众眼球,“湖北全省供港蔬菜1/4来自潜江。”大会期间,我市与香港华润集团协商建10万亩高端蔬菜基地,基地建成后,供港蔬菜可望达1/2。潜江蔬菜产业在江汉平原风起云涌,一条条宽敞明亮、畅通无阻的交通线,将为这些农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
交通串起潜江发展道,承载市民幸福新生活。目前,我市覆盖“一区两带三极”发展规划的“五横四纵”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带动区域经济驶上“快车道”,更为百姓生活铺上通向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公路修到家门口,村村通消融“楚河汉界”
7日早晨,广华集贸市场。来自浩口60余岁的菜农张大伯边哼歌儿,边为光临他菜摊的顾客挑菜称重。
“这些萝卜真新鲜,是自家种的吗?”
“是的,一大早从田里拔的。看,这叶儿间还渗着露水咧!”
“这一大车的,卖不完怎么办?”
“不怕卖不完,现在道路多方便,广华卖不完拖到高场卖,再沿路拖回浩口镇上,一般中午就可以卖完。”
张大伯多年前开始运菜到城里卖,那时路难走,天没亮骑三轮车颠簸在泥泞小道上,十分危险。“这几年好啦,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以前每周进城一次,现在天天进城,田里种的菜都是自产自销,不用等菜贩过好多天来收购了。”有时,张大伯还会顺路收购村民家的土鸡蛋、咸鸭蛋等进城贩卖,现在他家已盖上气派的小楼房。
公路村村通,让我市农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老百姓走上了柏油路,驾起了机动车。如今,他们发展经济、创造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了。
我市连续6年把通村公路列入“十件实事”来办理,按照“一路一风景、一路一特色”,建成1535公里生态文明交通示范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
大雪时节,记者伴着暖暖冬阳下基层采访,镇镇相环、路路相连、村村相通的循环路网,在脚下畅通无阻。
运输方便又快捷,火车进城客车达村
“10年前在城里读高中时,每次回家都像经历一场‘战争’;5年前在浙江读大学,回家的路有一半是铁路;如今在上海工作,全程高速让回家变成一件期待的事!”昨日,记者在火车站碰到刚下动车的廖路,刚升格父亲的他迫不及待跳进10路公交车,赶回家看望妻儿。“7小时,我从上海的办公室回到潜江,快到令我有些惊讶。”
10年前,廖路在潜江高中读书,从园林回杨市佘口村的路不足20公里,他要花费数小时。“先搭2路公交到杨市街上,换乘到佘口村的农运车,那趟车很少,常常要等个把小时。到村口后,再步行四五公里到家。”
5年前,廖路考到浙江大学。回家需坐10多个小时火车到武汉,换乘客车花4个小时回潜江。
如今,我市农民从家门口出发,10分钟可乘到客车,20分钟可到乡镇,40分钟能进城、到火车站或上高速公路,1小时到达省会武汉。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这放在5年前,许多市民压根儿是不相信的。
改变的,不仅仅是速度。和廖路一样,我市百万市民感受到了交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十一五”以来,我市投入交通建设资金近20亿元,完成一级公路建设20.6公里,二级公路建设47.1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刷黑126公里,连接东西、纵贯南北,覆盖“一区两带三极”发展规划的“五横四纵”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脱下制服换马甲,好作风成就交通大跨越
在一条条穿境而过的高速铁路、公路,省道,水路上,运送着前来吃龙虾、看梅苑的八方游客以及工业集中发展区里生产的产品。来自我市生态农业园的特色蔬果,也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潜江发展的动力。
交通犹如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与否,直接决定城市的发展程度,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毛细血管”畅通无阻,到“主动脉”四通八达,我市在交通大投入、大建设的基础上,以“四化四同”新理念,持续推进交通项目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布局,为我省交通实现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打牢“大底盘”。
90名交通执法员“脱制服、穿马甲”,摇身变养护员,充实到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在我省是首例。
以“财政专户运作,乡镇委托养护,部门检查监督”的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全新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形成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养必见效”的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交通功不可没。
“十二五”迎来交通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投资规模将达103.43亿元。拟新建潜石高速公路潜江段25公里,建设连接天门的汉江大桥1座,新建一级公路6条120公里,改扩建二级公路65公里、农村公路420公里,新建物流园区3个,新改建客运站场16个……
潜江崛起,交通先行。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的打造,拉近了我市与外界的距离,同时,为我市争全国百强、建美丽潜江构筑了交通通道。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助推潜江昂首“起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