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7
版主
   
- 积分
- 6326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12-12-15 13: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林也夫 于 2012-12-15 19:55 编辑
五、漫话南有嘉鱼
当人们走进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嘉鱼,“南有嘉鱼”作为嘉鱼县最重要的城市标志,赫然显目。原全国人大副主任王任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的题字“南有嘉鱼”仍然是嘉鱼发展史上浓抹重彩的一笔。这一标志,犹如向世界昭示着嘉鱼的人文精神。
(一)
“南有嘉鱼”是一种《诗经》文化,历史渊源流长。
“南有嘉鱼”出自《诗经》。我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诗经·小雅》《鱼丽》、《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等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诗经》当作历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供奉并沿用至今。“南有嘉鱼”最早就出现在《诗经》里,理所当然,打出“南有嘉鱼”必须打出它的历史背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雅”是正的意思,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记载: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之。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历来备受关注,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它是儒家的思想宝藏,也在于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经典。《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社会性质的,有婚姻爱情的,有征伐行役的,也有当时农业以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因而,通过对《诗经》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文化面貌。
《诗经》所提及的鱼类有十几种,除不符合现代科学标准分类的物种以及“嘉鱼”这一有争议的概念外,其余的则都有明白而又科学的归类。
《南有嘉鱼》这首诗中,虽未明确嘉鱼是些什么鱼(一些书籍中把嘉鱼看成一种味美的鱼类),却也提到了用这嘉鱼,备好美酒来款待嘉宾。这些都说明了鱼在当时有着特殊地位,常用来招待贵宾。后来的孟子把“鱼”与“熊掌”并列,都还可以看出鱼在先秦时期是非常珍贵的食物资源。
由此观之,《诗经》中的鱼就不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鱼,捕鱼也不只是一种劳动方式了,它们包含着太多的文化意义。嘉鱼县治由《诗经》而来。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园953年)以县治西北有鱼岳山,又盛产“嘉鱼”,因取《毛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义,命为嘉鱼县。
古为今用。这在嘉鱼县来说,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财富。在我国,人们很讲究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渊源。很多人取名都取自《诗经》,“中国”一词就是最早出自《诗经》。因此,沿袭至今的嘉鱼县名出自《诗经》显然有着它的历史性和继承性意义,与嘉鱼的人文历史有着一脉贯通的关系。
(二)
“南有嘉鱼”是一种地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南有嘉鱼”四个字已经准确地概括了嘉鱼县的历史渊源、地理方位、人文精神、经济发展、交通地位、地域特色等等文化要素。
“南”,方位名称,早晨面对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代表着嘉鱼的地理方位。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理位置,使得江南的嘉鱼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有着自己鲜明的长江地域文化的所在,与“水”有着很深很亲的联系。嘉鱼,地处千湖之省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流经境内百余公里,境内河湖密布,大小河流十几条。大小湖泊近二十处,水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大小湖泊、河流、人工湖、池塘遍布嘉鱼,星罗棋布。长江,这一天然黄金水道,千百年来就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使得嘉鱼陆路连通武汉 水路直通海外。长江冲积平原形成的“一山三水四分田”的地貌格局;北与武汉接壤,南近洞庭岳阳,东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西与荆州隔江相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的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
“有”,形声。字从肉,从又,又亦声。“肉”本指“肉身”、“身体”,引申指“实体”。“又”与“肉”联合起来表示“以手持肉”、“手持实体”。本义:以手持肉,手中有物。表示存在、所属、发生、出现、估量,表示大、多的意思。代表着嘉鱼物产丰富、生活富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江南多富裕,嘉鱼虽不是古时的江南,但毕竟还是在长江南岸,说江南并无可厚非。自古以来,凡是水路畅通的地域必是商贾云集,流通繁荣,因此嘉鱼,作为长江边上的明珠县,历来都是商埠重地,如簰洲,过去人称“小汉口”,陆溪口,是一个兵家之地。这样的临江地域,虽然算不上是经济发达地域但在全国属于中上等地区。
“嘉”,嘉者,美也;善也;夸奖,赞许的意思,延伸为幸福、吉祥。代表着嘉鱼的物产品质优质优良,人脉优秀,人文美好。嘉者,上等、佳等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南嘉大地,勤劳的鱼乡人民积极上进、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因此嘉鱼的鱼是其他地域不可比的。
“鱼”,象形字。在甲骨文里,“鱼”字是一条鱼的形状。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古代,人们把所有水生动物都称作“鱼”。人类最早的养鱼记录始于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甲骨文中就有“鱼”的记载。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版图上可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产区,而嘉鱼历为鱼乡,首当其冲。“鱼”代表着嘉鱼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特产“鱼”物质。其特色、特点、都很特别。嘉鱼盛产鲜鱼,鱼类品种有八十多种,占湖北省鱼类总数的七成以上。有鱼,就有丰富的水产资源,这个系列现象就会有螃蟹、莲藕、虾鱼、菱角、莲子、芦苇等等。
由此可见,南有嘉鱼,具备典型的江南鱼乡、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特征。由此呈现出的水乡文化、龙舟文化、呜嘟文化、湖畔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南有嘉鱼文化的主体框架,几乎都与“鱼”有着生息相关的联系。
(三)
“南有嘉鱼”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在民间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民间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千古留存,是因为它的价值所在。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它是一切文化的根源。嘉鱼的民间文化犹如一个丰富的宝藏,尤其是有关“南有嘉鱼”的故事十分传奇动人!
在嘉鱼民间,普遍流传着一个关于“南有嘉鱼”的美丽传说。
传说唐朝明君唐明皇,乘着御舟沿着长江南巡,领略江南的水乡风光。御舟行到嘉鱼一带,发现这里江河、湖泊相连,好一派水天福地,皇帝赞美道:“洞庭之滨,何其美哉!”诗意起,酒兴来,便吩咐随行摆酒助兴。并说道:“这里水多鱼多,朕以为此地鲜鱼必然别有一番风味”话音刚落,只见一条银光闪闪的鱼跳到皇上面前,侍臣们高兴地说道:“皇上洪福齐天,才有佳鱼自献,吉祥之兆啊。”随后,御厨施出看家的烹调技艺,把鱼做好了献给皇上品尝。皇上觉得肉质细腻爽滑,鲜嫩可口,倍感畅快。问道“此鱼何名?”侍臣故意回奏:“未曾知晓。”问御厨,厨师也说:“自掌勺以来,未曾见过这样好的鱼。”左右随员站了半天也回答不了这鱼的品名,好在皇帝是个既开明又有学问的皇帝,说道:“凡鱼必有名,既然你们都不知名,书上又无记载,朕就赐个名字吧。”于是,吟诵着《诗经》,忽然想起“南有嘉鱼”这首诗来,开金口,开金口,吐玉言,脱口说道:“嘉者,美好也。就叫它嘉鱼吧。”从此,“嘉鱼”这个御封名词就流传开来,设县治,嘉鱼县便由此而得名。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中国古代人非常信风水,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吉祥,皇帝更是如此!这个传说至少也告诉人们,嘉鱼是个依江而生、伴江而居的江南水乡,且江上往来人都知道,此地便是盛产美味佳肴鱼美食的江南鱼乡,出产上等美鱼,是一个洪福齐天、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可爱之乡!
尽管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寄予了嘉鱼人民对“鱼”这一吉祥物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使得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不断地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并为之而编织出这一灿烂闪光的人文理想。多少代嘉鱼人民经过劳动创造,使一个美丽的传说变为现实!这不能不说是托了唐明皇的福!
(四)
“南有嘉鱼”的精髓是“鱼”文化。
鱼,为吉祥观赏物,能入诗入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祥和的象征。“金鱼”和“金玉”谐音,养金鱼的水塘或鱼缸,取名为“金玉满堂”。
鱼,是鲜活的象征,人们总是更多地寄托了多吃鱼聪明灵活的美好愿望。
鱼,又是美味佳肴,古人云“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鱼,意味着多多富贵、年年有鱼(余)。
鱼,是跳跃奋起的象征。如“鱼跃龙门”。
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甚为密切。鱼与爱情有关;可以借鱼来表达思念;鱼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
以鱼为象征,智慧的嘉鱼人民也就创造了丰厚的鱼乡文化和浓厚的鱼乡风情。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寄托了丰富的内涵,然而,更深厚的意义在于,鱼跃龙门、鲤鱼翻身、龙腾鱼跃、鱼水情深、鱼米之乡、年年有鱼、双鱼富贵、双鱼戏珠、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戏莲、鱼卵生子等等赋予了鱼积极向上、迎难进取、奋力拼搏、不屈不饶最美好的生命象征。
在嘉鱼民俗里面,最典型的有:年三十的鱼一直要放到正月十五,象征着年年有余;亲朋好友送礼必送大鱼且贴上贺字,叫无鱼不成礼;办大事如婚丧娶嫁的酒席必须有鱼,叫无鱼不成席;逢年过节丰盛的大餐必须有鱼丸(鱼圆子),叫团团圆圆等等,这些民俗都展现了鱼乡人民对“鱼”的敬奉!
在中国语言词汇里仅鱼的成语就有三百多条,鱼的诗词更是浩若烟海。长江边的水码头即水路驿站,名为鱼山驿。唐开元以后称嘉鱼口。如诗曰:
堪羡嘉鱼邑,江山类嶂帏。俗醇民讼简,地僻使星稀。
僧寺临清漱,人家住翠微。市桥通远近,时见一帆归。
--元王懋徳《嘉鱼口》
群山枕江湾,烟雨洗姿颜。忽然屏扆立,我爱嘉鱼山。
回溪澹而泚,山上生兰芷。入江化洪涛,我爱嘉鱼水。
--明谢邦柱《嘉鱼口》
古时候嘉鱼就有一座山,人们取名叫木鱼山、鱼岳山。西临万里长江,江边突兀挺拔的石峰,便是鱼岳山,俗名木鱼山。据《水经注》载:“鱼岳山,在大江中,扬子洲南,一名江岛山”“山皆石,独西一面峭壁高耸,岩洞奇险......断岸孑立,砥柱江滨,夏月水涨时,拔起波涛中,有鱼跃之象”。古往今来诗人描绘赞美它,留下了许多美好壮丽的诗篇。
绝代诗篇,更真实地再现了嘉鱼的人文地理。木鱼山,更形象地象征了嘉鱼人民的奋起精神。
民国时期有一副嵌字对联,将“嘉鱼”二字巧妙地嵌在了对联里,挂在县府大门:
嘉鱼见天心,六出呈祥,但得雪花飞绿野;
鱼龙潜海底,一朝兴浪,定教霖雨济苍生。
在众多的歌谣里,表现出了渔民生产劳动的经验。如:
要想鱼儿长,水肥活嫩爽。
有收无收在于放,收多收少在于养。
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深潭客奔家。
鲫鱼不害羞,产子到立秋。
更多的鱼歌谣、鱼谚语、鱼顺口溜表现了嘉鱼人民对“鱼”的美好寄托!
千百年来,嘉鱼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如鱼产品、鱼食品(簰洲鱼丸)、鱼制品、鱼工艺品;鱼风俗、鱼歌谣、鱼诗词、鱼对联、鱼传说、鱼文章、鱼顺口溜;鱼家乐、唱鱼歌、跳鱼舞、吹鱼器(呜嘟)、鱼系列旅游等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南有嘉鱼“鱼”文化。它是“南有嘉鱼”的灵魂!。这一文化现象以其淳朴浓厚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嘉鱼独特的地理景观!
(五)
弘扬鱼文化。旅游文化与鱼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凡是能够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东西都是与当地的人文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承传关系。从古至今,凡是遗传下来的文化现象都是被大众认可的文化。
自然风光因民俗文化而增色,地域特色因传承创新而添彩。嘉鱼的自然地理传承了浓厚的民俗民风做文化底蕴,那将是锦上添花!
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但系统的文字记载,最早还是见于春秋时范蠡所写的一本《养鱼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
中国人素来爱鱼,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鱼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鱼”这一艺术形象,也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视觉象征符号之一,被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内涵,承载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和审美哲学。
中国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嘉鱼更是如此。嘉鱼,有着悠久的捕鱼史,在长期人鱼江河湖泊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不仅人们的饮食有浓厚的“鱼的味道”,而且还渗透到本土文化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个江南湖乡,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人们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祖们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嘉鱼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先祖们为鱼乡留下了大量文化财富,赋予了“南有嘉鱼”的历史意义,嘉鱼的“鱼”文化伴必将伴随着嘉鱼经济社会的发展重放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