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云南
- 精华
- 2
少尉
收复石黄二镇先遣队员
 
- 积分
- 1281
IP属地:云南省昆明市
|
陈福德手中拿着重8斤的“薯王”
10年前,28岁的陈福德“弃医从政”,当起村支书;10年后,他把在黄石办装饰公司和宾馆的资金抽出来,回村办起了红薯专业合作社。如今,曾经长满七八十厘米高的荒草地里挖出了重达8斤的大红薯,闲散的“3860”人员成了农业工人。
弃医回乡,“交通死角”变样
祝山村位于金山店、罗桥、陈贵三镇交界地带,全村280余户,总人口不到1000人,大部分劳力在外务工。在外做医生的陈福德回村接任村支书、主任时,村里只有一条泥巴路与外界相连。
面对现状,陈福德开始实践“要致富先修路”。2006年,多方筹集资金后,规划中的通村公路分成三段承包出去同时开工。两个月后,村里有了一条约3.5公里的硬化路,三个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
2009年,陈福德继续筹资,挖地90米打出了一口井,率先在全镇建起了村自来水厂。借政策东风,村卫生室、广播室、图书室建起来了,66户村民由低洼处搬进了新农村建设点;靠个人努力,金山店镇首个村贫困群众救助基金会成立了,祝山村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但陈福德说,“村里抛荒的耕地和闲散的‘3860’人员提醒着我,目前的改变还不够,应该尝试办个农业项目。”
村民赚了,他要赔了
今年春节后,一个朋友告诉陈福德,河南有一种优质红薯,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可加工淀粉。陈福德觉得,祝山村的现状比较适合开发这一项目。
5月17日,福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5名成员出资总额500万元整,法定代表人陈福德出资380万元,业务范围是种植及销售红薯,养殖水产品。
在合作社成立前,陈福德在黄石办有一家装饰公司、一家宾馆。“虽然是以我个人名义申办的,但工作人员都是村民。”为了合作社,陈福德把装饰公司和宾馆的资金抽了出来。
陈福德从河南购回17吨红薯种子,从村民处流转来1500亩荒地,从河南和山东请来技术人员,投入百万元建起厂房,祝山村红薯种植基地开始运转了。
面对着长满七八十厘米高的野草的荒地,陈福德投入巨资翻耕,可惜的是天气没有帮他一把。“刚晴两天,把草打了地翻了,又下雨,草又活了。”
为激发村里留守的妇女、老人这些“3860”人员参与,合作社最开始是以点天的方式计工资,一天50到60元。六十多岁的阿婆、七十多岁的老伯,也纷纷下地干活,一些残障村民也下地捡红薯。“我70岁的老母亲带头,最多时有80余人下地干活,日常维持在50人左右。收红薯后,改为计量算工资,提高了劳动效率。”陈福德说。
在田间地头劳动的村民们笑了:60多岁的陈阿婆,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30多岁从福建回来开拖拉机的蒋正军,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但陈福德却亏了:“我初步估算了一下,今年预计要亏损数十万”。
一日三奔波,“太阳在明天”
昨天上午,陈福德赶到镇里调解了一起村民纠纷,下午他又赶到生产基地指挥村民收红薯,安排工作人员给生产线装电,晚上还要回黄石处理公司的事。
陈福德说,他把希望寄托在明年,一是吸引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以扩大规模求效益;二是再上两条生产线,实现深加工;三是延伸产业链,把红薯藤用来养猪,用红薯加工产生的粉渣养鱼。“但这都需要资金。”陈福德的妻子张冬花说,现在,她想办法从娘家借钱为陈福德解决资金之困。
在堆满了收回来的红薯的加工场地前,陈福德放下手中8斤重的一个大红薯,说:“太阳在明天。”
记者范绪锴通讯员毕翔胡映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