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2012-12-17 1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皂角树北侧有一土禾场,现存有青石打制的石磨,磨高0.6米,直径1.83米,是古时村民打磨干粮的必备平台,只是损毁了一小边沿。在离其不远处,笔者发现另有一完整石碾,与之匹配使用,正是古人出产粮食的工具了。在离石磨前方数米的缓坡上,孤立着一座古墓,式样古朴考究。其上横书“光烛夜台”,碑文已模糊不清,墓主卒于道光24年(即公元1844年,笔者所注,以下同),这座上百年古墓,记录了名叫敖宗杨的生平逸事。而距古皂角树北侧20米处,还遗存一墓地更为古老,墓主是敖氏开山鼻祖的继承者——敖应宽,生于“先皇丙申年五月十日(即公元1656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十月三日(即公元1701年)”。虽历经近四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仍然屹立不倒,默然守望着他的后代子孙们。更令人意外的是,其墓碑前另立一敖氏族碑,上刻族规:“若有灭伦犯上,不准贼盗窝藏,凶恶强抢杠抬,绞骗窝娼赌局,言定省语等事,族孥送官处礼。”当时,族中人若犯族规,皆由族长当众依律论处。这或许正体现了由血缘关系凝聚成村、并由长老执掌村务的典型特征,也是漫云能够成为“中国景观村落”的重要内涵吧。族碑建于“大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年冬月吉日(即公元1874年)”,而据不完全统计,漫云现存有文字的古墓碑至少有15座,多发生在清康熙乾隆年间。
也许,就在这块不大的场地上,映入我们眼帘的古居、古树、古磨,还有那古墓,竟如此自然地构成了漫云古村落的标志性景观。它会让人们浮想联翩,想起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先民们不畏艰难、勤恳开拓的远古遗风,不由得让观者油然而生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