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举措助推乡镇党委领导体制和机制建设 乡镇党委在换届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客观上要求建立和完善精简效能、决策民主、监督有力的新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以提高执政效率,保证领导班子高效运转,强化乡镇党委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领导,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此,根据调查情况,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分工负责机制。落实好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合理分工是前提,明确职责是关键。科学合理的班子成员分工,主要标志有三:一是整体覆盖,不漏空;二是权责明确,不交叉;三是岗能相应,不背离。首先,分工实行全覆盖。每名班子成员分管一到几个方面工作,并联系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交叉任职的班子成员在分管部门和方面行政管理及经济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其党群工作;专职副书记联系其他班子成员分工没有涵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工作。 2、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议事决策机制。制定和完善乡镇党委会工作规则,科学界定其决策内容、程序、职责和权限,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范围和程序,将所有事关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都纳入集体决策范围,并根据决策事项的性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酝酿和协商,或进行必要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进行票决。 3、建立健全统揽全局的工作运行机制。新的运行机制要突出体现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有利于党委统筹协调好与人大、政府、政协几个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和整体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党委要通过谋思路、定政策、抓宏观、聚合力,强化班子的整体功能,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强化对乡镇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有效整合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源,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齐心协力谋事干事的良好氛围。 4、建立健全权责匹配的目标管理机制。在明确班子成员分工,赋予其“责”的同时,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要求,必须给予每位班子成员相应的“权”,包括一定限度的事权、财权和用人权,保障班子成员充分履职尽责。在此基础上,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班子成员决策内容进行责任分解,尽可能细化、量化工作目标,供上级组织考核和向全委会述职时作为考核、评价、评议的主要依据,使其在履行班子成员职责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竭智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5、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能力建设机制。实行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制,对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党政一把手来说,必须具有突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揽全局的能力。而每一位班子成员,也都必须有更强的统筹协调能力、更务实高效的领导作风,更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以及更加缜密果断的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 6、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一是落实好岗位目标责任制。将每名班子成员各自分工的工作和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向社会公开,增强班子成员工作的透明度,接受干部群众的评议和监督。二是加强制度监督。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三是加强组织监督。完善民主生活会、党内情况通报、重大事项报告、诫勉谈话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