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279|回复: 104

【2012新散文年展】王建福:人间烟火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9

42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7664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2-12-25 21: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烟火暖高怀,圣诞今夜祝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8

主题

1419

帖子

2542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542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2-12-17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梦里的天堂。
布鞋,做人的基石。
中秋,月圆人也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48

主题

1419

帖子

2542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2542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2-12-17 2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人间的烟火气息,让日子多么鲜活滋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7 20: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   凰
                                          
                                                                                                                                                                  王建福
      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
      沈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个文化大家。沈先生的小说和散文,山水人物全是白描,真实朴素不事雕琢。看他的文章,就象与朋友聊天,亲切自然,不累。他写给张志和的情书,没有一句肉麻。平平淡淡之中,无尽的思念和缠绵就在白纸黑字之间荡漾。他笔下的各色人物水手、船夫、商人、土匪包括风雪夜里吊脚楼上接客的妓女,都是一样地真实可信温暖可亲。没有善良真诚的秉性,没有对百姓和家乡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因此我喜欢他、他的文章、他的文章中的人物。
     因为喜欢沈先生其人其文,进而无端地就喜欢他的家乡。湘西那磅礴险峻的山峰、湍急回转的流水,豪放粗野的汉子和泼辣小巧的女人,总在我的想象之中。到凤凰去看看,是我一个很久的愿望。没想到这个很久的愿望,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上个周末很容易就实现了。
     常德至凤凰的高速公路,与沈先生当年座小船回家乡时的阮水基本平行。车在路上奔驰。路非常干净,象洗过一样。右手的阮水河畔或左手的大山间,偶尔掠过几栋历尽苍桑的吊脚楼,屋顶的青瓦和屋脚的木柱上,染着或浓或淡的青苔。于是耳边仿佛沈先生在低语:“三三,你睡了么?我还没睡。外面在下雪,船舱里好凉。黑脸的水手到吊脚楼里找他的老相好吃酒去了,我正好给你写信……”
     咳,这意境,不出好文章才真是奇怪的事情!
     车到凤凰已是黄昏。吃罢晚饭,初逛凤凰,一湾绿水,两岸山城。古老的凤凰其实不老,眼前的凤凰城也确实是太小。狭窄的石板小街商埠林立,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人们接踵擦背。霓虹灯辉映下的沱江两岸,大排档上各色烧烤飘香,酒吧里的音乐震耳欲聋!东门、虹桥一带,本是沈先生七、八十年前描写的最热闹的地方。今天,随随便便,我们就把这仍是最热闹的所在逛了两圈。我们很快地认识了凤凰三件宝:苗银、姜糖、血粑鸭。卖这三样东西的店铺多且都自称“百年老字号”,亦真亦假弄得人眼花缭乱,估计购物的朋友们多数只能凭感觉了。我们被裹挟在这人流里,渴了喝一碗酸甜清凉的杨梅汁,馋了分一碗酸辣爽口的牛肉粉,随波逐流逛到深夜十一点,才回到坐落在沱江边的宾馆。梦里的夜凤凰,浓妆艳抹,热情奔放。
     迷迷糊糊中,有节奏的捶衣声把我唤醒,那是凤凰的女人们早早起床,在沱江边洗衣裳。周围的群山蒙着一层薄雾,两岸的垂柳青翠欲滴。砰砰的洗衣声和石板路上沙沙的脚步声,更显出小城的宁静。我提着相机悄悄出了门,对着晨雾中的凤凰狂拍一气。我拍下了清净无人的石板小巷,小巷的基调是灰黑色的,如同一幅木刻;我拍下了岸边层叠的老屋,老屋虽是色彩各异,那飞檐斗拱却都是典型的湘西风格;我拍下了饱经风雨的东门城楼,古老的城楼依偎在一片新绿之中;我拍下了桥头卖花环的苗家阿婆,阿婆手中的野花还带着晶莹的露水……清晨的凤凰,洗净铅华,返朴归真,大方而又美丽。
     凤凰象个美丽的女人,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养育了多少杰出的人物!随便数来,就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史学巨匠陈寅恪、文化大家沈从文、艺术大师黄永玉、声乐奇才宋祖英…….
      我们用了一天时间参观了古城,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名人故居里徜徉。我伫立在这些我尊敬、喜欢的名人故居前,希望在他们留下的气场里获得些许灵气。青石路面上,是否还能看到他们留下的脚迹?东门桥头,是否还能看到他们潇洒的身影?沱江北去,逝者如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晚,我们一行十三人不吃导游安排的饭,就在沱江边找了一家颇具苗族风情的酒店,就着灯火江月开怀畅饮。欢声笑语中,才感觉到生活原来离自己还是这么近!
      是夜,躺在床上听着沱江在枕边淙淙流过,忽然想到土匪和伟人有什么区别?湘西出了这么多的大人物,同时也出了那么多的土匪,这巨大的反差是必然还是偶然?山川钟灵秀,潮头出健儿!思考的结果是土匪和伟人原本没有什么区别。多民族的凤凰一县跨三省,秀美的山川和多元的文化孕育了聪慧的人物,世事的动荡或安宁导致了他们不同的造化和结局,如此而已。
      再见,凤凰。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木阳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7 2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喝      汤

                                                                                                                                                                                                    王建福

     交秋天凉,粉藕上市,又到了藕汤飘香的时节。
     都说广东人爱喝汤,其实武汉人也爱喝汤。武汉人的日常饮食,无论几菜,总有一汤。最常见的,泡蛋粉丝汤、冬瓜虾米汤、紫菜汤、番茄蛋汤,等等,等等。在过去非常困难的年月,再不济,也要弄点酱油葱花洒在开水里,那叫“神仙汤”。
      武汉人重视喝汤的最显著标志,是把喝汤作为招待客人的隆重礼仪。出嫁的姑娘回家,舅爷必煨汤;亲朋聚会,东道主必煨汤;逢年过节,更是家家户户要煨汤。小家伙们走亲戚回家,邻居们逗着玩儿,第一句话就是:“喝了汤的麽?”如果回答说没喝,大家就会撇着嘴:“啧啧,没把你当回事儿!”
     作为礼仪的汤,与日常餐桌上的汤是不一样的。这不一样往往用两个字来区分:日常做饭,老婆问的是“打个麽汤?”;来了贵客,老婆则问“煨个麽汤?”。一“打”一“煨”,显而易见下的工夫不一样。“打”汤即刻可就。“煨”汤,那就是要细熬细煮了。
     武汉的汤,首先那个“煨”字不容易,必须是炭火砂锅,一次性加足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细吹细打地熬。在我母亲那里,如果是排骨,要熬到骨头酥软嚼得动,才算功夫到家。煤气炉子压力锅虽然来得快,不到万不得已,是没有人使用的。现在有一种紫砂胆的电锅,勉强可以代替。如此讲究不仅仅是关系到汤的质量味道。在武汉人看来,煨汤前的劈柴点火生炉子,都是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这铫汤来得不容易”的意思,也包含着主人真心待客的一片诚意。
     武汉的汤,用料讲究。季节不同,对象不同,用料都不一样。不同的主料,配料也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夏日暑热,多用排骨煨海带、冬瓜,或者用鸭子煨海带、萝卜,可清热解毒。胃口不佳,病后初愈的人,可先把排骨煨好,再加番茄煨片刻起锅,汤微酸,味长,营养丰富,可令人胃口大开。春天土豆上市,挑选个头如鸡蛋大小的洗净,不切,整个儿地与排骨同煨,又酥又粉,老少皆宜。特别提醒土豆个头要统一,否则大的未煨熟,小的已煨趴。秋冬山药上市,煨汤特别地滋补。山药要用湖北蕲春、黄梅产的,状如大块生姜。这种山药刨皮很费事儿,但煨出来的汤滋味绵长。而且它特别耐煨,越煨越粉,是一种咬上去有口劲的粉。现在有一种粗细型状如擀面杖的北方山药,一煨便成水,我从不用它。但是河南焦作一带出产的“铁棍山药”不错,要另当别论。“萝卜一上市,药铺就关门”,冬天用萝卜煨汤也很好,尤其是煨猪脚,汤汁雪白,有一股浓香,而且极补人。
     最有武汉特色的,是排骨煨藕。湖北的藕,香而粉。藕汤上桌,一定不能少两种佐料:胡椒和葱花,否则风味要大打折扣。北京少藕,广东藕脆嫩不粉。前些年物流不畅通,湖北的好藕外地不易见到。我家有亲朋在两地,如有便车且正逢季节,湖北的亲人们少不了要买上好粉藕,去头去梢,装一大纸箱托人捎去。这礼物,亲朋们认为无比珍贵。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大家都喜欢粉藕,却偏偏有人反其道行之。我有一次到弟弟家,他的一位邻居正倚在门口喝藕汤,居然十分不满地说:“这藕未买好,是粉的。”我十分惊讶。弟弟说:“就是有人喜欢吃嚼起来嘁垮作响的藕。”真是咄咄怪事!
      现在物资丰富了,老百姓的口袋也暖和了许多,于是各种各样的汤纷纷登场:牛肉茄汁汤、羊肉萝卜汤、花椒狗肉汤、乌鱼藕汤等等。然而武汉人最作兴的,还是排骨汤。究其原因,大约既是传统,又老少咸宜。比如牛肉羊肉,好多人不吃。狗肉,吃的人更少。所以除非是特殊情况,武汉人说煨汤,那就是排骨汤了。我说的特殊情况,一般是指病人和产妇。病人产妇皆要补,乌鸡、猪肚、乌龟王八都是好东西。要发奶的产妇,还可以煨鲫鱼汤。欢蹦乱跳的鲫鱼,煨出雪白雪白的汤,汤浓而甜,如同乳汁。
     煨汤的学问,还在于主料与配料相宜。比如鸡汤一般不加配料,汤好后下粉丝,最多加几枚红枣,几个香菇同煨,这样才不夺味。如果煨鸡汤加海带,那就很荒唐了。乌鸡宜加党参、当归、红枣、枸杞,猪肚适合用红枣粉丝,倘若把两者结合起来,那是高档饭店里的药膳经典了。牛羊肉最宜配红白萝卜。只有排骨最随便,什么都可以配。这恐怕也是排骨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隆冬时节,一碗热汤下肚,驱散周身寒气,会令你遍体通泰,如沐春风。夏天如何?生活在“火炉”里的武汉人,有一个怪怪的理论:这么热的天,不喝汤,怎么扛得过去?!巷子里的汉子们,在40度的高温下,只穿一条短裤头坐在自家门口,捧着大碗的汤吱溜溜地喝,大汗淋漓如同从水里捞起来的一样。那份舒坦,那份过瘾,只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才能体味,可惜现在难得看到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草月儿 + 10 + 10 赞一个!
木阳 + 10 + 10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7 20: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说月

                                                                                                                                                                                        王建福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我比较喜欢中秋节。这不仅是因为中秋时节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我喜欢的,是中秋那一轮分外皎洁的圆月。我喜欢的,是一家人团聚在如水的月光下,手把一盏清茶,分享一块月饼,说着家常话的宁静氛围。一轮明月,可以唤起人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和遐想!
     说到中秋,不能不说月亮。 “中秋”这一天正是秋季的中心线,又恰逢农历十五月儿圆,而且据说由于天文学上的某种原因,一年中的这一天月儿最圆!中国文化是大团圆的文化,一轮圆月正好代表了圆满。于是,中秋节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团圆的节日。能团圆的,自然是花好月圆,合家欢乐。不能团圆的,又借着月色生出多少文章来。相思遥寄,共祝一轮明月;顾影自怜,独倚几枝残菏。一样的节日,不同的心情,总是那圆月惹的祸。
     其实月亮是个逗人喜爱的东西。没有月亮的时候,叫“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天”。月亮一出来,那就完全是另一种气象和心情了。在月亮的银色世界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宁静。朦朦胧胧之中,很容易萌生出诗的意境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是“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那是何等地倜傥风流!“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又是一种多么潇洒的孤独!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月亮总是和酒、诗联系在一起的。苏东坡在“月白风清”时,抚掌叹息“如此良夜何?”不甘心辜负好月色,他“归而谋诸妇”,找夫人讨得好酒,终于如愿以偿地“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于是,中国又多了一篇不朽绝唱:《后赤壁赋》。苏东坡与黄州相关的两篇著名的赋和两首词,都写了月亮和酒。前面已经举了两篇赋的例子。至于词,在《明月几时有》里,第一句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赤壁怀古》的最后一句,仅用六个字,便把酒、月、情、景结合得有声有色:“一樽还酹江月”!伟大诗人毛泽东来得更直接,干脆把酒搬上了月亮:“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品尝着清香四溢的桂花琼浆,欣赏着嫦娥仙子的优美舞蹈,遥看那镶嵌在天幕上的浅蓝色地球,原来月亮上的夜色是这样地诗意和浪漫!
     月亮不仅是诗人们喜欢的,她更是老百姓喜欢的。我之所以用“她”而不用“它”,是因为月亮有如人见人爱的美人,无论阴晴圆缺还是烟笼雾罩,永远是那样地美丽。王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为自己喜欢“看野眼”而辩解说:“美丽的女人如同皓月当空,理应万众同瞻。”同样的道理,皓月当空有如妙曼的美人,“回头率”我敢肯定是百分之百!
当然,老百姓之喜欢月亮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美人儿。我个人猜想,最初,功利的成分应该是主要原因。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而有了月亮,夜以继日才成为可能。即使后来生产力发达一些了,有了照明手段了,但是有月亮起码可以节约能源呀!起早贪黑的人要借着月光走夜路,穷书生要借着月光读书,农家女要借着月光洗衣……天长日久,月亮就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朋友。日久生情,她就几乎成为人们的家庭成员。比如我们现在能够设想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将会是一种什么情状吗?
      到后来,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有了精神享受的需要,月亮的审美思考就自然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几千年来,人们围绕着同一个月亮,写出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唱出了多少哀怨豪放的诗歌:酒酣兴发的李白满怀豪情,飘然欲飞,发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啸叫;甜蜜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咬着耳朵轻唱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期盼;远离父母的游子,难耐秋夜轻寒,“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痛失战友的鲁迅,在漫漫长夜书写着无尽的思念,最后还是把一腔悲愤托付给长空明月:“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淄衣”……
     我不晓得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如何喜爱月亮。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真是把月亮看得很重、很重。中国人心头,有一个永远不会解开的月亮情结。在金戈铁马大漠冷月的历史跌宕之处、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感情波澜之中,借月抒情固然极富诗意,在平淡无奇的日子、在寻常百姓的心里,一轮明月所寄托的情感或许更加深沉。在月光的浸润下,拥着心爱的姑娘低吟一曲“月亮出来亮汪汪”,那相对的四目一定会盈满感动的泪水;在如水的清辉里,为静坐在庭院中赏月的老伴儿披上一件衣衫,那无言的体贴蕴含着多少关爱和温情……
     写到这里,我真是很佩服发明中秋节的老祖宗了。他挑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又借着圆月赋予了这么一个美好的节日主题。这是一个绿色的、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节日。它没有锣鼓鞭炮的喧嚣,也没有灯火张扬的浪费。它只需要空气清新便于月光直泻大地。它只需要绿树成荫桂花飘香。它只需要亲人团聚品着圆圆的西瓜甜甜的月饼。甚至,它什么都不要,只要静静的月光下属于人类的那一缕思念和祝福。所以我相信,一万年后,中国人还会在圆圆的中秋月下吟唱: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二0一二年中秋前夕)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草月儿 + 10 + 10 赞一个!
木阳 + 10 + 10 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7 21: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双布鞋
                                   
                                                                                                            王建福

       五年前的这个时候,某一天的晚上七点多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我儿子过去在酒店工作时的一个同事打来的。小伙子姓徐,比我儿子小两岁,学的是白案,能做一手漂亮的点心。这孩子很有礼貌,与我儿子说话时一口一声“哥”。到我家来玩过两次,见了我们也是一口一声“伯伯”。听说他的家在大冶某山区,家境很困难,有两个弟妹,基本上是靠他打工挣钱来支持上学。这可以从穿着上看得出来,他穿得很一般,很朴素,但很干净。
      我在电话中告诉小徐,我儿子现在一边读书,一边打工,目前不在黄石,公司派他到兰州出差了。听了我的解释,小徐在电话的那一头不说话了,但是又没有挂电话的意思。我估计小伙子是有话不好说,于是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在那边嗫嚅了半天,才告诉我:他们有四个人,在一起承包了一家酒店的后厨,明天开始上班。今天找到住处交了房租后,只剩下十块钱了。因此,想借三百块钱周转两天。
      电话的那边,小伙子的声音断断续续,还有些颤抖。冬天的第一阵寒潮刚刚袭击我市,窗外北风呼啸。我忽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心中便有些发酸。我对小徐说:“你们都赶快过来吧。我现在就下面条,先吃了饭再说。”他迟疑了一下,答应了。
      不到两分钟,小徐就按响了门铃。原来他是在我家楼下的公用电话亭打的电话。他的伙伴们没有上楼来,说是不愿意太麻烦我们。简单地交谈了几句,才知道他们这班人马先在广东包一个餐馆。这个月合同到期后,大家都希望回黄石过年。他们怕路上出事,把钱先寄回了家。没想到一下火车就找到了工作,而且明天就要开工,所以来不及回家取钱。我家的那一位最是菩萨心肠,二话不说拿出三百块钱递给了小徐。看到这孩子穿得太单薄,又找出儿子的一套牛崽服硬逼他穿上,才放他出门。几天后,小徐如约把钱还给了我们。但衣服我们坚决地送给了他。因为天实在是太冷而他又实在是穿得太少。
      这事情一过几个月,我们已经把它忘了。到了第二年五月的某一天,小徐忽然来到我们家。小伙子高高兴兴显得很精神。他解开一个报纸包成的包裹,里面露出三双布鞋。他说,这是他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做的,鞋码是他母亲教他转弯抹角从我儿子处打听到的。他还转告他母亲的话:山里人没什么好东西。现在城里也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只能用这点手工活,来表示一点谢意。
     小徐走了。我仔细端详着这三双鞋。鞋并非做得工艺品一般漂亮。但你看得出做鞋人真的是用了一番心思,下了一番功夫。我和儿子的两双,是用黑色咔叽面料做成的松紧式,很巴脚。我那一口子的一双,是用枣红色灯心绒面料做成的方口式,很休闲。三双鞋底,一律厚厚实实用索线密密地手工纳成。鞋里,用棉布蒙了一层薄薄的棉花,感觉又柔软又暖和。这真的是城里买不到的东西。
      这似乎有些过分了。我知道做这样的鞋所需要付出的辛苦。小时候,母亲经常坐在我的床前纳鞋底,塞针的时候用牙咬,收线的时候用指勒,经常嘴角被针刺出血,手指肚上满是索线勒出的沟!我们并没有做什么很特别的事,怎么当得起一位家境贫寒在困难中挣扎的母亲下这样的功夫来对待?细细想来,我对这位妈妈肃然起敬!她是在用她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支持、帮助在外面世界上努力打拼的儿子;她是在用她的炽热母爱,去燃起他人的爱心,来关爱她日夜牵挂的儿子;她更是在用她的慷慨付出,来教会她的儿子懂得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心存感激!
      这件事很令我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时时刻刻环绕在身边的母爱近乎麻木。我们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领导的提拔、感谢同事的帮助、感谢朋友的关爱,而母亲呢?
      我们应当唤醒自己对母亲的感谢。
                                                                                                                                                                                                                      (修改于2012年11月)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草月儿 + 10 + 10 赞一个!
木阳 + 10 + 10 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7 21: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网络菜鸟。比如这个“汇展”,我竟不知道如何把几篇文章捏在一起。是名元版主和白鸽版主手把手教我,才终于把它们推了出去。
我的意思是说,离开文坛多年,现在回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新散文;发的第一个帖子在新散文;重新拾回来的第一次写作的快乐也在新散文.......新散文给了我很多,尽管我还是个“上士”。
谢谢大家!
我非常愿意高高兴兴继续与大家同行,为新散文增加一点人间烟火,为大家多奉献几碗热干面!
{: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46

204

主题

2320

帖子

3647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647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2-12-18 0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名元 于 2012-12-18 09:49 编辑

《人间烟火》、比我的《人间》美艳万分;篇篇精彩、字字珠圆玉润、几乎完璧无暇!学习并欣赏。还望能够多多帮助我这样的新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04

431

主题

5800

帖子

851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51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8 20: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鸽张丽 发表于 2012-12-17 21:31
这人间的烟火气息,让日子多么鲜活滋润。

谢谢白鸽版主!没有你的帮助,这个粑粑捏不圆!
愿大家的日子都滋润!{: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