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12-18 14: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铁石海 于 2012-12-18 14:14 编辑
3、山楂红啊桂花香
中秋节前夕,背着还家的行囊,扑进绿树鲜花簇拥的北京朝阳小区,我的眼前一亮。青枝绿叶里,三五个一团的山楂果,在如伞的树冠中,一层一层地延伸到树梢。一个个红玛瑙似的小果,在秋阳中扬起笑脸,把葱绿的山楂树侵染得婀娜多姿。啊,山楂红了!上个月我离开时,山楂还是青青的小果,如今红得那样透彻,那样燃烧,莫非是与我同喜,才这样可爱么?那时告别山楂树,我的长篇小说《铁城书剑录》还停留在U盘里。山楂红了,U盘里的文字已化作一本图书。哦,九月,真是一个丰收的时节。
我不是第一次出书,既享受过计划经济年代出书的愉悦,也苦尝过集体自费出书的辛劳,但从来没有像这本书那样令我揪心和煎熬。这本书是无意中写成的。前年,经一块砖、弯弯等坛友们推荐并由著名诗人谷未黄先生批准我为荆楚网东湖社区小说纵横的版主,既是版主,当然要带头写小说。尽管我曾在《中国校园文学》等发表过小说,但写小说仍是我的弱项。我想借此机会,逼迫自己突破,于是把心思放在上个世纪末收集的一篇民间故事上,那历史的空间里大有潜力可挖。
当初我是闹着玩玩而已,每周写几百来字发在论坛里交差,于是从2010年4月9日起直到2011年的国庆节,我只是写了10万字。记得去年10月15日星期六,在青岛一家植物园午餐时,我曾宣布:“为我今天完成十万字而干杯!”半个月后我回到黄石,同山水黑马、熊猫胖胖、张国清等人组织了东楚论坛赴竹林山寻找双月石的活动。就在离黄之际,我获悉黄石准备2012年9月举办第二次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这拨动了我的心弦。我的故乡是有着千余年采冶历史的钢铁摇篮,故乡的黄石日报、武钢文艺、武钢工人报都曾是我播种、收获的园地。既然矿冶给了我一切,若不为家乡独特的节日做一件事情,且不枉过了一辈子?
返回青岛已是11月底了,我本计划在2012年6月将长篇杀青,谁知当指尖在键盘上跳舞时,我控制不住自己了,一个个情节在脑海里翻动,一个个人物在眼前隐现。其间,我度过了年终考核、总结、计划等工作束缚,战胜了上网时的心猿意马以及山穷水尽时的焦虑。2011年12月30日夜,当时分秒针还没有在零点叠合时,22万字的长篇小说初稿完成了,并在龙年钟声即将敲响的除夕前夜,把22万字压缩到了18余万字,长篇小说终于杀青了。我在职场上用惯了普通话,但难改乡音初衷,而且写的是故乡故事,于是打造这一部黄石方言长篇小说,这可是绝无仅有的啊!当然也写得很艰苦,一天晚上,我把最后一个字敲完时,竟然站不起来了……。在青岛过完春节后我回到了北京,随后就是选择国家出版社和送审。或许是身体透支太大,当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四月我回到故乡时,一场潜伏的疾病向我发难了,迫使我在医院病床上躺了半月有余!
八月真是一个酝酿丰收的时节。我的书得到了区委宣传部的重视和支持,得到了我的乡亲、朋友的扶持,这篇历时近两年、跨越南北三省、并由我敲打出的长篇,很快就进入了印刷、出版的程序。就在长篇小说出版前夕,当离开团城山的小区时,我闻到了久违的桂花香。啊,不知不觉中桂花黄了,桂花香了。披着桂花的余香,我回到了磁湖畔。踏下公交车,袭人的桂花芳香把我引进小区的大门。呵呵,这40多天的时间里,我多次在这里出出进进,独有此时,才闻到桂花的芳香。桂花香了,桂花香在我的新书油墨香的前夕。就这样,桂花的馨香一直伴随着我。《铁城书剑录》终于在矿冶文化旅游节时与读者见面了,我也该回京过中秋了。临走前,在办公小院的服务中心大楼前,我又闻到了桂花香。那棵桂花树就亭亭玉立在小院的西南角,平日里她不显山、不露水,直到我要离开故乡,才把馨香送进我的心房。楼前的桂花啊,你是不是在叮嘱我不管走到哪里,别忘了故乡的桂花香!
南方的黄桂花啊北方的红山楂,我知道你们经过了日子的沉淀,风雨的磨练,阳光的抚育,汗水的浇灌,精华的蕴蓄,才香得那样袭人,红得那样醉人!北方的山楂红啊南方的桂花香,我知道你们是在告诉我,播下爱的种子,付出爱的执着,就会有爱的收获!
——写在北京枫叶飘红的时节
4、执蟹饮酒梁子湖
久违了,梁子湖!我有好多年没到梁子湖了!那里曾经是我垂钓的好去处。当年我常来,而且,一来就是三、五个人。我们垂钓的乐趣,就在于鱼咬钩的那一刻迅速起钓,望着阳光下颤悠悠地闪耀着银光的鱼儿,心中是一股陶醉。还在于湖畔的午餐。那水就是与鱼池相隔的水中取的,煮出来的味道特别的鲜美。我扑向熟悉而又陌生了的梁子湖。那一股带着馨香的荷叶湖风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我在北京时,好朋友虹波问我,回湖北后你最想吃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一是茂才烧的狗肉,二是梁子湖的螃蟹。朋友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定满足你的愿望!虽然在北京我不止一次地吃过狗肉,但总觉得不如茂才烧的有味道。茂才烧的鲜美、嫩润,辛辣中带点麻味。回来的当天,朋友就带我吃了。他今天就是要实践他的第二个诺言的,而且,更令我高兴的是到湖上吃螃蟹。
螃蟹与美酒似乎是分不开的,古代的名流雅士,以为执蟹把酒,便了了一生。我虽然不嗜酒如命,但是喜欢饮上几杯,而螃蟹是饮酒的上等佳品。酒桌上有了它,品酒才有滋有味。中国人饮酒最讲究的是时间、环境和心情。一位中国文人说:“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少,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论时间,正是农历九月,菊香蟹肥,这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微风轻拂。论环境,也非常独特。我们停车湖畔,踏上长150余米、宽1米有余的木板长桥,便到达由几艘木船改成的水榭。我们选择了最北端的包厢。这里三面环水,桌凳全部用竹片包就。湖中的清波,映着绿黄的桌凳,一种清凉的感觉,立即驱散了车旅的劳累。论心情,更是爽快异常。一周紧张的劳动,已在一切顺利中落幕;同行中的柳君、杨君,是我好友的知己,也是我认识不久,却一见如故的新朋。这样的季节,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其乐何及啊!
好友特地为我点了水煮豆腐、草鱼,还特地点了这里土产的糯谷酒——我以前常饮这种酒,而且,那时我家中就藏有不少这种酒。这酒的好处奇妙无比。一年春节,几个朋友到我家做客,只喝这种酒。我们从中午喝到夜晚十点。喝得舌头打结,却没有一个头痛眼花的。当然,我知道那是我当年的朋友从酒厂里走后门弄的珍品。
碧绿碧绿的青菜上来了,喷香喷香的草鱼豆腐汤上来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就是蒸得橘黄的螃蟹了。现在人吃螃蟹,手撕嘴咬,一不小心蟹黄就流了出来,把手和餐巾都搞脏了,动作显得那样豪放。据说,古人吃螃蟹听讲究的。一只精致的铜托盘,上面整齐地陈列着一副清朝人吃螃蟹用的铜器皿,共有8件:锤、刳、筷、斧、汤勺、剔、镊、砧板。它告诉着我们,吃蟹时,古人甚少“劳动”玉齿,而是用这套工具对螃蟹“下手”:先用锤敲打蟹壳,再用斧把蟹拦腰斩断,用刳取大块蟹肉,用剔、镊取蟹腿上的肉,直至把关节上的肉都取出,再舀一勺汤泡蟹肉,最后用筷子把蟹肉送入口中。吃一次蟹,肉和汤一样也不能少,而且,劈蟹肉还得放在砧板上劈。这种蟹的吃法,比西餐还讲究,还高难度呢,得正襟危坐。据说还有一种4件套的吃蟹工具,有刀、剔、叉、锯,虽比8件套少些,但那刀像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那锯像一只耳朵,特有意思,也是古人吃蟹文明的结晶。这“青龙偃月”刀上还雕有一枚小型的古铜钱,表示“富贵福禄在眼前”,也暗喻这种工具是当时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用的。
当然,我们不会带有吃螃蟹的专用工具,但我们也不会有那种乱撕乱咬的俗态。柳君斯文,小鸟依人;常爱静静地微笑;杨君是搞企业的,自然显得落落大方,拿起酒来与我碰!碰就碰,我们俩各自饮了一大口。我本喜欢闹酒,当然不会放过其他人哦。见柳君不肯喝酒,我阴险狡诈地细细地劝说。经不起大家强大的思想工作,柳君浅浅地抿了一口,脸顿时通红,我们大家快乐地笑了。朋友立即捧上荷叶茶,为她驱酒。我多次参加过好友明子的宴请,他是从来不喝酒的。我就把矛头对准杨君,哈哈,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这天高地阔、湖舟清波的宁静环境中,我们喝着、聊着、笑着,连船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在微波轻浪的冲击下,似乎在飘动。我们似乎羽化成水上的神仙,是那样的怡然自得,什么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困惑,人生的愁烦,早就烟消云散了。似醉非醉,酒是甘甜的,人是清醒的,言语是酣畅的,我们达到了喝酒的最高境界——微醉之中……。
长亭虽远,终有一别;宴席再美,总有一散……。当秋阳温柔地向西边缓缓滑动时,我们告别了水榭……。
再见了,梁子湖!
5、雪花轻轻飘落
住在有电梯的高层楼,听惯了北国深夜呼呼的风声,然而这一夜,北风无声。天刚朦朦亮,习惯了看天气的我,只见雾茫茫一片,难怪天亮得这么晚啊!天色渐渐亮了,我一阵惊喜,一片片小小的晶莹的精灵,在茫茫的天空里翻舞蹁跹。啊,下雪了!去年冬天,我在青岛度过,只遇大雪擦肩。文人说,没有雪的冬季是冬天的赝品,我就度过了一个赝品的冬天。今天在大雪季节后的第五天,在北京能够看到飘飘的雪花,而且是渐行渐大了的雪花,久违了的喜悦立即涌上心头!
我喜欢雪,我喜欢用双手捧着她,融化在手心,凉爽而不侵骨;我喜欢伸出舌头,把一片片小雪花钩进口中,舒展着眉头细细品味甜丝丝的滋润。后来我渐渐从理性上喜欢雪,则源于小时候读过的雪的课文,隐隐约约记得,课文把冬雪比作覆盖在麦苗上的天然的棉被,呵护明年的大丰收。当和小伙伴们疯玩了打雪仗、堆雪人,带着饥肠辘辘回到家时,最贪吃那雪后甜润的红薯、青菜。上中学时,听老师讲解毛泽东《沁园春、雪》,以后到了我给学生讲解时,更领悟了何谓大笔如掾、纵横议论、时空浩瀚、超凡脱俗的雪景了!
当我身为人父,特别是担任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时,我对雪既爱又怕。爱的是雪天里特有的笑闹声和对防治疾病、来年丰收的意义,怕的是雪天带来不安全的隐患。为了师生们的安全,冰天雪地里,除了校园的小路保持没有积雪外,还有校门外那长达100多米的大道。清扫雪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即使不到10米,也会大汗淋漓得湿透内衣和羊毛衫。我所在的学校雪天里曾多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打雪仗,本是冬季参加人数最多的活动。学生与学生打,班级与班级打,老师,特别是活泼、好动的体育老师与学生打,课间休息时,楼上楼下、室内室外,雪团飞舞,嬉闹不断,欢乐的笑声几乎把二三千人的校园抬了起来。有时候,我们会惊愕地发现,有人把小石头包裹在雪团里,一旦砸在脑袋上,轻则一个包,重则头破血流。我知道,好奇、冒险,不顾后果的恶作剧,往往是未成年的中学生的特点。我没有立即制止热闹的打雪仗,而是一边宣传正确娱乐的同时,一边把班主任和班干部融入到打雪仗的学生中,既不破坏雪天的欢乐和祥和,又确保了安全。
欢快的《走天涯》歌曲铃声,把我从雪的回忆中拽了出来。一个清脆的久违了的声音传了过来:“老师,您好!您知道我是……。”我惊喜地脱口而出:“林良倩!你就是良倩……。”手机里立即传来了百灵鸟一样咯咯咯的笑声:“我正在北京开会,我能见到您吗?”我立即回应道:“好啊!你在哪里开会?北京,我比你熟,还是我来找你吧!”我得知她住在望京昆泰酒店,而且本周六就要回珠海。昆泰酒店虽然也同属朝阳,但毕竟我在南,她在北。我沉思了一会儿:“我明天就来,顺便把我的长篇小说送给你!”
林良倩、江华、祁惠萍曾是我的学生,曾是我麾下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当老师并且卓有成绩的语文美女教师。在教学风格上,她们或如飞扬的雪花,用热情和欢乐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灯;或如轻轻飘落的雪花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的创造力。我一直叫她“良倩”,当年我真舍不得她走,因为她任初三的课程,直接关系升学率。但为了她的未来,我只好忍痛割爱,毅然在她的调动申请书上签字放行。十八年了,我没有见到过她的身影,没有听到过她的声音,但我仍然关心着她的足迹。她并不知道,九年前开始上网的我,早就从网上了解到她的近况。林良倩,台盟珠海市支部主委。在201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开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表彰活动中,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在珠海,她提交市、区政协大会提案26份,多份市政协大会发言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综合改造拱北口岸迫在眉睫》的建议推动了拱北口岸改造工作;她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和环保公益事业,用自己的热情显示一个台胞的爱心。
周五的北京城覆盖在皑皑的白雪中,踏着一二寸厚的积雪,迎着飞舞的雪花,乘公交,转地铁,然后,接过女招待温暖开水杯,静静地等候在五星级昆泰酒店的豪华敞亮的大厅里。不一会儿,随团活动完毕的林良倩就出现我的面前。还是那姣好的身形,白皙的面容,眼镜后面会说话的眼睛,那张活泼的笑脸!这就是我当年的学生,当年的老师,如今珠海知名的社会活动台胞!我们的聊天有如春泉不断,我得知她的妈妈——我们尊敬的陈红大夫依然健在,我托良倩带去真诚的敬意和问候。停顿了一下,良倩说:“我一直没有忘记您当年教我的情景”。她告诉我说,那一年她到北京参加三个月的学习活动。学习班汇演前夕,一个很有表演才能的班长,要她出朗诵节目,她说我不太会。班长说你回忆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人的朗诵时的表情和语调,你就会了。后来当她和一位男学员成功地朗诵完后,班长在祝贺时她说:“谢谢你,让我想起了我的语文老师当年朗诵的激情和他那浑厚的声音”。说到这里,林良倩真诚地说:“那个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就是您!”她还告诉我,我的教学和学校管理风格给了她强烈的印象,以致推动着她的教学和学校领导工作。哦,原来如此!
欣慰和自豪再一次地涌上我的心头,我想起了那个为不让我醉酒而劝阻其他学生敬酒的爱好写作的经理沙丁,想起了那个不止一次在众人面前谈到我的黄石电视台记者朱自坤,想起了在论坛帖子里不止一次地说我是她创作启蒙人的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欣慰……。我一向认为,一个人会记得他(她)的老师,倒不一定是那位老师怎么了不起,反映的却是他(她)的美德!
想到林良倩下午有活动,我得告辞了。良倩说她难得十几年才看到如此的大雪,提议到雪地里照相。在望京科技创业园的广场上,两个热情的美眉为我们合影。良倩喜爱选择雪松,我们就在雪松前合影。良倩给我翻看那几张数码照,白雪、青松、我火红的羽绒衣、她乳白色的雪服,相为映衬,淋漓尽致了冬雪的欢乐和纪念!
握别良倩,走在芍药居地铁的天桥上,望着依然飞扬的雪花,我砰然心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也不过像是一片雪花那样的一瞬。尽管我已经走上了教育的不归路,但我还在工作,还在参加一些育树浇花的活动。既然如此,倒不如做一片雪花,轻轻地、轻轻地飘落下来,去滋润冬天里干渴得有些憔悴了的大地,默默地为那些待芳的百花送去水分,让她在春天里盛开;默默地保护那参天的大树,让它在来日更壮实,更巍伟!
——2012、12、15 于京
自选《山楂红啊桂花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