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395|回复: 12

还没有饿死人呢!(大冶出现一个最牛的镇长后续之三)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6

主题

28

帖子

9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20 13: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通天下 发表于 2012-12-19 11:57
上次我和一秒建议的方法去做了没有?

谢谢你们,最近《楚天时报》于20日刊登了该报记者的采访文章《14年来,众多村民靠捡破烂维生》,具体反映了该村的实际生活情况,在此,我代表个人向该报记者丁炳涛,胡凯二人表示万分的感谢!谢谢你们!老百姓会记住你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6

主题

28

帖子

9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2-12-18 2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本月初发出帖子《大冶出现最牛的镇长》后 ,引起了本地《东楚晚报》记者的注意,12月9号,该报记者小万,深入实际现场,采访了石家屋原搬迁移民,却是正是自98年以来,三百多农民没有得到政府的安置,并且把他们原有的249亩承包地也给转走了。小万记者很负责,当天去找大箕铺镇政府了解,吃饭时间中午十一点半,在饭堂找到镇干部黄水松,据说黄水松本就是蹲点石应高村的镇干部(级别是什么我不知道),黄水松说:“么罗个事啦,果多年还没看到饿死一个人呢”!!!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非要等饿死人才算事了,这些镇干部拿着国家的财政工资,吃的是纳税人的血汗,干的是不讲良心的工作,说的是违背政策国策的论调!   我很无语,难怪这么多年,几百农民的衣食土地不能得到解决了的,有这样的镇干部,怎么就不能糊弄这些镇长。有这样的镇长,何愁带不出来这样的干部!  中央三令五申,保障民生是根本,农民是我们干部的衣食父母,邓小平同志还说是人民的儿子呢,像黄水松这样的干部,素质到哪里去了?小万记者当天回去了,向上级反映了采访的情况。12月14号19:42,我本人接到小万的电话,说他无能为力,叫我再向其他媒体和再上一级部门反映。我知道,肯定背后镇政府和报社的领导打招呼了。其实,实际情况我们也听说过,大箕铺镇党委书记梅向阳和这个报社的领导是同学!唉,我代表个人理解小万了。但是几百农民的吃饭问题,难道真就这么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

2735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61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12-19 00: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0

157

主题

990

帖子

1694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694

IP属地:浙江省宁波市

发表于 浙江省宁波市 2012-12-19 11: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我和一秒建议的方法去做了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3

326

主题

5027

帖子

5972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972

IP属地:广东省佛山市

发表于 广东省佛山市 2012-12-19 12: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7

主题

494

帖子

1345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4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12-20 1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水松我认识,大箕铺的笔杆子。很不错的人。
记者下去采访,还是要依靠当地政府。
像这种都市报的记者去采访这样的素材,没有做深入的调查,很难写出有分量的报道。
一上午时间,能搞得清楚这事处理的难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7

主题

494

帖子

1345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4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12-20 17: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14年来,众多村民靠捡破烂维生






    楚天时报讯 与阳新交界的石应高村
    1998年的一场洪水,将大冶市大箕铺镇高家晚村石家屋湾淹没。灾后,政府开启“移民建镇”计划,将整个湾子的数百灾民搬迁至大冶与阳新交界的石应高村。不少村民称,因为没有得到耕地,14年来,湾子里的70余户村民大多靠捡破烂为生,这个地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村”。村民们问:“没有土地,我们难道要捡一辈子破烂吗?”
■天灾
一场洪水毁了家园 村民被迫搬离
    在大箕铺镇石应高村石家屋湾东侧,有一处两层毛坯房,内壁没有粉刷,露出褪色的红砖块。一道没有扶手的楼梯,堆满了泥块。二楼堆满农具和木板的房里,83岁的石教沿望着墙上挂的一幅老旧发黄的毛主席像,神情恍惚。提起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如同一场噩梦,不时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搬迁前,石教沿与其他村民都住在大箕铺镇高家晚村,镇上三岔路朝太子方向约3公里,有一条河流,就是当地人称的“石家屋港”。即使是枯水季节,河水也有20余米宽。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条河源自阳新山地,最终注入大冶湖。
    1998年7月,暴雨一连下了多日,最终引发洪水。“15年过去了,我记得太清楚了。22号一次,25号一次,8月1号一次,洪水3进3退!”石教沿老人回忆道,连续三次洪峰,干部拿着喇叭到处通知,让大家什么都不要带,人跑出来就行。整个湾子分三批,第一批78人,第二批69人,第三批48人,其中有5个人掉到洪水里,被附近的村民救起。老老少少排着队,坐着船离开。其中有一名叫彭志龙的年轻干部,为了救一名妇女,被大水冲走了。
    石教沿说,水退后回到村子,所见所闻,惨不忍睹。后来,政府决定迁移整个湾子。走时,石老汉带上了耕田的农具和毛主席像。“我的房子和13亩地,全部被洪水毁了。”
石家屋湾旧址,土地庙依然还在
■搬迁
村民称拿到救助金和宅基地 却没有耕地
    “搬迁时,一块宅基地,不到12000元的救灾金,是我们的全部救助。”65岁的石义国抽口烟说。洪水过后,他担任石家屋湾搬迁小组组长。当时搬迁工作分两批进行,1998年第一批搬到石应高村,每家分配宅基地98平米,2002年是第二批,约110平米。他说,至于救助金,1998年每户发1500元,2002年发15000元,但又把1500元扣掉了,每户实际到手的不到12000元。
    “这些都是小问题,建房的钱不够,我们可以慢慢攒。但对我们农民来说,没有土地,才是大问题。”53岁的村民石义刚称,当时搬迁,政府只给了宅基地和救济金,没有其他公共用地,也没有耕地。
    73岁村民熊菊无奈地告诉记者:“别提耕地了,连菜地都很少。”她说,村民们只能见隙插针地辟出一点点土地,种上些菜。“我们不比你们城里人,可以上街买菜,我们都靠种的这点菜过生活啊。”
    记者看到,离菜地不到30米的地方,有一处用旧砖垒起来的公用厕所,面积不到20平米,没有封顶,厕所里面居然还种了萝卜。
    “生活条件差点,我们都过来了,但没有耕地,就是要了我们农民的命。种了一辈子地,最后却连地都没有了。”石教沿望着家堆放了十几年再没用过的农具说。
    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原先在高家晚村的耕地,除了一部分被其他村民建房以外,目前大部分还荒着没人种,很多人都想回去种地,但当地村委会称,他们户口已经从村里迁出去了,不能耕种村里的田地。
没有了农田,农具闲置家中多年
■现状
多数村民拾荒维生湾子成“破烂湾”
    昨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在该湾采访时,发现不少房屋大门紧锁。据一些村民介绍,村民多出去拾荒了。73岁的熊菊婆婆家,楼道里还堆有一堆垃圾,纸盒、塑料瓶,堆了一米多高。“我年纪大,不能出去捡了,只能周围转转。”
    据了解,该湾村民目前有71户村民,共312人,村民介绍,湾子里大部分人都在靠拾荒谋生。
    提起这些“破烂”,不少村民如数家珍:“纸盒3毛5一斤,玻璃瓶1毛5一斤,塑料瓶1毛一个,易拉罐1块3一斤……”问起他们为什么拾荒,村民称“不捡没法活”。
    53岁的村民石义刚一家捡破烂已近15年了。开始时,他和妻子一起在小箕铺周边捡,后来湾子里捡破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将“业务范围”拓展到附近的阳新白沙镇。一年一年,湾子里的人越捡越远,他们去了灵乡、还地桥、铁山以及四棵等地。为了捡得更多,他们一般在凌晨4点左右就得起床。捡到一定数量,就近在废品站卖掉。等有车了,花两块钱赶到灵乡等地。中午有时就饿一餐,晚上回来两顿饭赶一顿吃。
    2002年,石义刚花几千元买了辆“麻木”捡破烂。但在2011年10月一天的回家路上,他不幸和一辆小车相撞,颈部、脊椎、左腿左手受伤。“直到现在,我的左手都不能动,没力。腿也不能弯曲,上床睡觉时腿总是麻木,疼得睡不着。”如今,那辆麻木停在家门口很久了,上面罩着一个袋子,老婆一个人在外面捡破烂。“我妈妈一直靠捡破烂养家,我读书的钱是我妈一瓶一罐捡起来的,她临死时才56岁,这样的生活我经历过,记忆太深刻了,我无法忘记。”30余岁的石建峰说,本来一块耕地都是村民们的希望,但现在几乎看不到希望了,湾子也沦为了“破烂湾”。
    18里外的石家屋湾老址,当年那条夺命的河仍在滚滚流动。河的两岸,大部分田地都荒着,长满了枯草。
■争议
镇政府:村民主动放弃土地村民:土地是命根,怎可能放弃
    昨日下午,石应高村委会石书记向记者证实,搬迁过来的这70余户村民确实没有耕地。
    那么他们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只能靠打工、捡破烂。”石书记答道。
    搬迁的村民为何会在近15年里都没有田地耕种?
    大箕铺镇党委委员黄海咏解释,当年石家屋湾搬迁时,他们曾调了少部分土地给该湾,由于1998年至2003年,农业税还没有取消,村民为了逃避税收,迁户籍以达到放弃土地的目的。2005年,大冶市进行土地二轮延包,石家屋的这些村民却仍不要原高家晚村土地,土地被其他村民承包了,合约都是30年。
    对黄海咏的说法,村民们不太认同。
    村民石建峰说,当初之所以要把户籍迁到石应高村,是因为政府部门告知,如果大家不整体迁过来,国家下拨的1万多元建房款项就不能发放。
    当年的搬迁小组组长石义国给记者算了笔账,当初一亩地一年所交“公粮税费”全部加起来约100元左右,而一亩地一季水稻就能产500来斤,交税完全不存在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就算有人不愿种,不可能70多户全部都不要土地吧。”石义国说。
    对于黄海咏所说的“少量土地”,石建峰说,当初搬迁过来后,政府的确给了21亩宅基地和10多亩菜地,但是这10多亩菜地“后来陆续被当地村民要走了”。“都十几年了,镇政府的领导都换几届了,我们的土地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农民一定要有土地才能安身立命,现在土地都没了,一切都是空的。”石建峰说。
    昨日,大箕铺镇党委书记梅向阳表示,该事已由镇长牵头积极处理。
记者丁斌涛胡凯/文卢君晨/图实习生阮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7

主题

494

帖子

1345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4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12-20 17: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一下,当年石家屋还欠当年农业税吗?
这篇稿,记者采访不扎实。采访素材的运用上,有明显的操纵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6

主题

28

帖子

98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12-23 18: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淡地笑 发表于 2012-12-20 17:01
黄水松我认识,大箕铺的笔杆子。很不错的人。
记者下去采访,还是要依靠当地政府。
像这种都市报的记者去采 ...

严正声明:1:这个报道可以说是完全真实的,如果说记者没有做深入的调查,那是苦于篇幅太短,还不足以写出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痛苦:2:黄水松说的这些话是在12月9日中午十一点半钟,地点是在大箕铺政府食堂门口院子里,在场的人员有《东楚晚报》的记者小万,大箕铺政府宣传部部长党委委员黄海咏,还有一些该镇干部五六人,当然我本人在场亲耳所听。3:石家屋湾的农业税的问题,国家各级政府当时有规定,洪水受灾以后,国家有三年的免除农业税的规定,2005年开始国家取消农业税至今。确实中途有三年没有交农业税,但是这些村民八年以来从未享受国家任何惠农政策,难道还不足以抵扣三年的的吗?4:高家晚村村委会在此段时间大肆卖掉我们的土地20多亩给别人建厂,做房基,还有几十亩在租赁。上述所有账目我们一定要清算的,这笔账必须通过国家法律机关逐一清理!我们有这个决心!5:感谢这位朋友关注和评述,我本人石建峰,实名举报,如有不实之处,敬请监督,我愿意承受法律责任。电话13872069818。6:欢迎这位网友和我联系,我们也需要你的帮助,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47

主题

494

帖子

1345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34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12-27 21: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报的老总我见过的。哈哈。
这家报纸的工作品格我知道。
不多说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