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345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2012-12-20 17: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14年来,众多村民靠捡破烂维生
楚天时报讯 与阳新交界的石应高村
1998年的一场洪水,将大冶市大箕铺镇高家晚村石家屋湾淹没。灾后,政府开启“移民建镇”计划,将整个湾子的数百灾民搬迁至大冶与阳新交界的石应高村。不少村民称,因为没有得到耕地,14年来,湾子里的70余户村民大多靠捡破烂为生,这个地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破烂村”。村民们问:“没有土地,我们难道要捡一辈子破烂吗?”
■天灾
一场洪水毁了家园 村民被迫搬离
在大箕铺镇石应高村石家屋湾东侧,有一处两层毛坯房,内壁没有粉刷,露出褪色的红砖块。一道没有扶手的楼梯,堆满了泥块。二楼堆满农具和木板的房里,83岁的石教沿望着墙上挂的一幅老旧发黄的毛主席像,神情恍惚。提起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如同一场噩梦,不时萦绕在他的脑海里。
搬迁前,石教沿与其他村民都住在大箕铺镇高家晚村,镇上三岔路朝太子方向约3公里,有一条河流,就是当地人称的“石家屋港”。即使是枯水季节,河水也有20余米宽。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条河源自阳新山地,最终注入大冶湖。
1998年7月,暴雨一连下了多日,最终引发洪水。“15年过去了,我记得太清楚了。22号一次,25号一次,8月1号一次,洪水3进3退!”石教沿老人回忆道,连续三次洪峰,干部拿着喇叭到处通知,让大家什么都不要带,人跑出来就行。整个湾子分三批,第一批78人,第二批69人,第三批48人,其中有5个人掉到洪水里,被附近的村民救起。老老少少排着队,坐着船离开。其中有一名叫彭志龙的年轻干部,为了救一名妇女,被大水冲走了。
石教沿说,水退后回到村子,所见所闻,惨不忍睹。后来,政府决定迁移整个湾子。走时,石老汉带上了耕田的农具和毛主席像。“我的房子和13亩地,全部被洪水毁了。”
石家屋湾旧址,土地庙依然还在
■搬迁
村民称拿到救助金和宅基地 却没有耕地
“搬迁时,一块宅基地,不到12000元的救灾金,是我们的全部救助。”65岁的石义国抽口烟说。洪水过后,他担任石家屋湾搬迁小组组长。当时搬迁工作分两批进行,1998年第一批搬到石应高村,每家分配宅基地98平米,2002年是第二批,约110平米。他说,至于救助金,1998年每户发1500元,2002年发15000元,但又把1500元扣掉了,每户实际到手的不到12000元。
“这些都是小问题,建房的钱不够,我们可以慢慢攒。但对我们农民来说,没有土地,才是大问题。”53岁的村民石义刚称,当时搬迁,政府只给了宅基地和救济金,没有其他公共用地,也没有耕地。
73岁村民熊菊无奈地告诉记者:“别提耕地了,连菜地都很少。”她说,村民们只能见隙插针地辟出一点点土地,种上些菜。“我们不比你们城里人,可以上街买菜,我们都靠种的这点菜过生活啊。”
记者看到,离菜地不到30米的地方,有一处用旧砖垒起来的公用厕所,面积不到20平米,没有封顶,厕所里面居然还种了萝卜。
“生活条件差点,我们都过来了,但没有耕地,就是要了我们农民的命。种了一辈子地,最后却连地都没有了。”石教沿望着家堆放了十几年再没用过的农具说。
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原先在高家晚村的耕地,除了一部分被其他村民建房以外,目前大部分还荒着没人种,很多人都想回去种地,但当地村委会称,他们户口已经从村里迁出去了,不能耕种村里的田地。
没有了农田,农具闲置家中多年
■现状
多数村民拾荒维生湾子成“破烂湾”
昨日下午3点左右,记者在该湾采访时,发现不少房屋大门紧锁。据一些村民介绍,村民多出去拾荒了。73岁的熊菊婆婆家,楼道里还堆有一堆垃圾,纸盒、塑料瓶,堆了一米多高。“我年纪大,不能出去捡了,只能周围转转。”
据了解,该湾村民目前有71户村民,共312人,村民介绍,湾子里大部分人都在靠拾荒谋生。
提起这些“破烂”,不少村民如数家珍:“纸盒3毛5一斤,玻璃瓶1毛5一斤,塑料瓶1毛一个,易拉罐1块3一斤……”问起他们为什么拾荒,村民称“不捡没法活”。
53岁的村民石义刚一家捡破烂已近15年了。开始时,他和妻子一起在小箕铺周边捡,后来湾子里捡破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将“业务范围”拓展到附近的阳新白沙镇。一年一年,湾子里的人越捡越远,他们去了灵乡、还地桥、铁山以及四棵等地。为了捡得更多,他们一般在凌晨4点左右就得起床。捡到一定数量,就近在废品站卖掉。等有车了,花两块钱赶到灵乡等地。中午有时就饿一餐,晚上回来两顿饭赶一顿吃。
2002年,石义刚花几千元买了辆“麻木”捡破烂。但在2011年10月一天的回家路上,他不幸和一辆小车相撞,颈部、脊椎、左腿左手受伤。“直到现在,我的左手都不能动,没力。腿也不能弯曲,上床睡觉时腿总是麻木,疼得睡不着。”如今,那辆麻木停在家门口很久了,上面罩着一个袋子,老婆一个人在外面捡破烂。“我妈妈一直靠捡破烂养家,我读书的钱是我妈一瓶一罐捡起来的,她临死时才56岁,这样的生活我经历过,记忆太深刻了,我无法忘记。”30余岁的石建峰说,本来一块耕地都是村民们的希望,但现在几乎看不到希望了,湾子也沦为了“破烂湾”。
18里外的石家屋湾老址,当年那条夺命的河仍在滚滚流动。河的两岸,大部分田地都荒着,长满了枯草。
■争议
镇政府:村民主动放弃土地村民:土地是命根,怎可能放弃
昨日下午,石应高村委会石书记向记者证实,搬迁过来的这70余户村民确实没有耕地。
那么他们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只能靠打工、捡破烂。”石书记答道。
搬迁的村民为何会在近15年里都没有田地耕种?
大箕铺镇党委委员黄海咏解释,当年石家屋湾搬迁时,他们曾调了少部分土地给该湾,由于1998年至2003年,农业税还没有取消,村民为了逃避税收,迁户籍以达到放弃土地的目的。2005年,大冶市进行土地二轮延包,石家屋的这些村民却仍不要原高家晚村土地,土地被其他村民承包了,合约都是30年。
对黄海咏的说法,村民们不太认同。
村民石建峰说,当初之所以要把户籍迁到石应高村,是因为政府部门告知,如果大家不整体迁过来,国家下拨的1万多元建房款项就不能发放。
当年的搬迁小组组长石义国给记者算了笔账,当初一亩地一年所交“公粮税费”全部加起来约100元左右,而一亩地一季水稻就能产500来斤,交税完全不存在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就算有人不愿种,不可能70多户全部都不要土地吧。”石义国说。
对于黄海咏所说的“少量土地”,石建峰说,当初搬迁过来后,政府的确给了21亩宅基地和10多亩菜地,但是这10多亩菜地“后来陆续被当地村民要走了”。“都十几年了,镇政府的领导都换几届了,我们的土地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农民一定要有土地才能安身立命,现在土地都没了,一切都是空的。”石建峰说。
昨日,大箕铺镇党委书记梅向阳表示,该事已由镇长牵头积极处理。
记者丁斌涛胡凯/文卢君晨/图实习生阮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