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4
中尉
 
- 积分
- 2426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一树凄美
又是一场凄风苦雨!
天地间,一片雾气迷蒙。没有了清亮的天空,没有了暖照的阳光,没有了鸣叫的鸟儿,潮湿清冷的空气里,生的气息毫无温馨可言。绿树默默接受着愁煞人的秋风秋雨的洗礼,而那些落叶乔木更是苦不堪言,大有无可奈何叶落尽,但留秃枝待春来之势。窗外,对面小土山上的油茶花:难逃厄运,抑或“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而坚挺?春桃夏荷,秋菊冬梅,那一刻,没有哪一种花,如此令人梦牵魂绕,如此令人情丝绵绵,如此令人心灵悸动。
油茶花从秋天开始绽放,瑟瑟秋风是花信子。当花信子催开一星两点的油茶花,一路走来,油茶花踉跄地穿过冬天寂静的雪野,欢快地闪烁在来年春天充满活力的山岗。与其说是一场关于花开的马拉松赛,毋宁说是一场汽车拉力赛。花开的路上,风霜雨雪,牛鬼蛇神一样躲在阴暗角落,随时准备袭击。只为毕其功于一役,每一次袭击,油茶树下即使一地残骸,来不及祭奠,油茶花也要前仆后继,铆足劲儿朝前走。其惨烈,其悲壮,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何等凄美的长征图景!此景此情,频频叠映,屡屡撞击,心海,不可折服的精神力量訇然而生。犹如五彩云朵,一树凄美漫天飞舞。
星星点点的油茶花,落叶飘零中,从密密的枝叶探出头来。俯仰之间,群星闪烁。她们白得纯洁,白得明亮,白得睿智,白得执著……我的大脑屏幕切换至天鹅湖边。追求真爱的王子与天鹅女王邂逅,惊艳了蓝天碧海,惊艳了平静的天鹅湖。这一刻,所有的彩云簇拥着他们,所有的鲜花刹那间开放。或流水潺潺般舒缓,或火山爆发般激烈,优美的旋律是一只只活泼欢快的小鸟,在天鹅湖的上空飞翔。素雅而圣洁的油茶花,不正是一只只纯真美丽的白天鹅吗?
站在窗前,窗外一片细雨蒙蒙。小土山上,衰败的枯草淡去,落寞的灌木丛淡去,光秃秃的杂树淡去……油茶花渐次朦胧的身影,怎么也淡不出我的视野。记不清这已是入秋以来第几场风雨,也无法预测入冬以后有多少磨难等着她。印象中,每一场风雨,就像现在这样,我总是与她深情对视。昨天我还在为一叶舞秋风慨叹,对镜凝思,“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迟暮之愁油然而生。那些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地过着隐逸生活时,今天,一抬头,我们的视线默默相遇,相遇默默。我沉静如一潭秋水,波澜不惊的心境,风生水响。
若干年后的江南。烟雨西湖。白素贞。一个俗气老套的报恩故事,演绎缠绵的爱恨情仇。故事是凄美动人的。设想,白素贞与许仙的情缘一帆风顺,也就是说,少了法海的横加干涉,那么,这个故事像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满足了贫瘠的心理需要之后,就会随风逝去。对白素贞和许仙而言,法海简直罪大恶极;然而就故事效果给我心灵的触动而言,我要感谢法海。法海之辈如《天鹅湖》中的恶魔之流,唯其恶,才彰显了美。恶与美的较量,显山露水的是凄美,是战胜一切困难,摆脱一切苦难的勇气和信心,就如眼前一树凄美的山茶花,柔情似水,荡气回肠。
王子——白素贞——山茶花,一线贯通。哀婉要强的山茶花,纤弱执拗的山茶花,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却散发生命最夺目的光彩,像《天鹅湖》一样青春永驻!像《白蛇传》一样千古流芳!
好一树凄美!
走近苏州
南京,因秦淮河而浓艳煽情;杭州,因西湖而柔情凄美。苏州呢?一段令人感伤的故事,“一首首靖节诗,一幅幅摩诘画”。我看见,一个人,从历史深处从容飘逸地走来。在我与他对视无语的时候,他用深邃的目光抚摸我,亲近我,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谁让千年忧伤诗意地栖息在我们的心灵世界?感谢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里,她用诗化的语言,细腻描绘了一个封建落魄士子落第之后,返乡途中,于姑苏城外的失落。苏州一行,我在想,为我们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人,是谁已不重要。我宁愿把这个人看作一个符号,一个在发黄的典籍里经常与我们邂逅的符号。仕途好比“围城”,张晓风让我看到了“围城”外,失落,孤寂的封建士子痛苦万丈的落魄。想想他们,十年寒窗,满腹经纶,希望经国济世,不想科场失意,一切都付诸东流……这情形,怎一个“愁”字了得!不曾想却留下了千古绝唱。
如果说,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为我们演绎了欲进“围城”而不得的封建士子痛苦的心灵历练的话,那么,苏州的文人园林则为我们诠释了封建士人冲出“围城”之后的平和从容。
苏州园林分别建于宋、元、明、清朝代,其主人以贬谪、隐退的官吏为最多。他们人品高,志趣雅,工诗书画,又都是一些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志节之士。“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故而,苏州文人园林都以隐逸为主题。苏舜钦之于“沧浪亭”,王献臣之于“拙政园”,王心一之于“归田园居”……莫不如此。这些士大夫文人退隐之后,或“卷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或种树养鱼得佳趣,论文把酒叙幽情;或“往日繁华烟云过”,“但留风月伴烟萝”。他们一扫俗态,了无罹绊,过着“清谈只风月”,“归去田园居”的隐逸生活,他们将自己的物资需求和精神生活内化为永恒的生命,用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为我们创造了惊世骇俗的美。
我想起了封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州文人园林的主人或多或少与这种哲学总要发生一点关联。从政治人格来说,我对他们这种人生哲学颇有微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来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具有这种政治人格的封建士人也不在少数,但从吴中文人从政环境看,我的看法不免失之武断。以明朝为例,“明初以来,吴中文人遭遇甚为惨酷”,王献臣受东厂特务诬陷连遭贬谪;王心一因弹劾魏忠贤党客氏而历遭降斥;文震孟因反对“阉党”专权,曾连遭廷杖,贬职,最后削职为民……“残酷的现实,使士人惊悚、抑郁、彷徨、苦闷,逐渐泯灭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崩溃了政治自信心,却在心灵深处日益确立起以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企求内心得到平衡。”(曹林娣《凝固的诗——苏州园林》)苏州文人园林正是他们求得内心平衡的物化形式。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明朝的政治是畸形的。在畸形的政治下,我们能希望这些文人士大夫有什么作为呢?至少他们远离了黑暗,污浊,这一点我们是要肯定的。不过,畸形政治无意中造就了吴中士人的人本意识,即自我保护意识。有意思的是,这种意识契合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珍爱生命。因为珍爱生命而充满诗意地生活,因为珍爱生命而创造艺术的生命。苏州得此精髓而焕发出独特文化品格的光芒。
从攻“围城”而不得,到“围城”突围,我看到一个人向我走来。这个人曾经忧伤痛苦,这个人曾经辉煌腾达,这个人曾经愤而归隐。这个人活着,活在枫桥的故事里,活在文人园林。没有哪座城市,像苏州那样,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个中况味,全在一个“遇”字。人生际遇,得耶?失耶?是耶?非耶?苏州会告诉你。
梁子湖,母亲湖
传说秦始皇派人来到幕阜山脉,用赶山鞭驱赶群山去构筑北方的屏障,当群山行至鄂渚(即现在的梁子湖)时,但见一方碧水如明镜,满天云霞似锦衣。此情此景,听凭赶山人怎么抽打,也难灭群山萌发的根扎此地的强烈愿望。这个传说虽然附会的是沼山森林公园的来历,但也让我们读到了梁子湖的秀美。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梁子湖的子民,我为此感到骄傲。梁子湖是我心中的湖,母亲湖。这种感情的确立,不因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而动摇;不因为“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而改变;也不因为“晚上回来鱼满舱”的洪湖而相轻……
食所食兮,梁子湖;衣所衣兮,梁子湖。生活在梁子湖边,是梁子湖人的福祉。人们都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春天的梁子湖是一天一个样,在你惊异于她的纤秀还没有回过神来时,她却变得活泼丰腴起来。几场春雨后,湖水涨了,蒌蒿与红莲攀着水势而长。湖水因为她们而绿,她们因为湖水而秀。值得一提的是,春天的蒿笔和藕梁是人们喜欢的时新味美佳肴。打鱼摸虾时,人们总不忘顺便抽几捆蒿笔或是藕梁回家,吃不完的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白白的蒿笔和藕梁宜清炒,蒿笔滑嫩清爽,藕梁甜脆生津,如配上青椒或红椒,辅以佐料,那可就色香味俱全了。
夏秋时分,梁子湖便进入了采莲和摘菱的繁忙季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采莲的少男少女,撑着小船穿梭于碧荷之海,但闻欢声笑语而不见其人时,“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诗,和着优美的旋律,仿佛耳畔袅袅。较之采莲来说,摘菱就辛苦多了。首先,摘菱用的是大船,撑大船比撑小船费力得多。其次,摘菱角要顶着骄阳的炙烤。所幸的是这项工作与采莲一样富有诗意。清风习习,蓝天白云下,水鸟盘旋;光影烁烁,碧水鳞波中,鱼翔水底。放眼望处,菱花如米小,也学荷花开,惹人怜爱。采菱船慢桨缓行,采菱人眼疾手快。菱菜出水了,两角或是四角的菱角,仿佛受了惊吓似的躲在菜叶下,呆头呆脑的让你摘,真是憨态可掬。站在采菱船上,欣赏采菱的情景,《诗经》里年轻貌美的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采之”的优美身姿,破空而来。莲和菱,经了少男少女的巧手,走向市场,点缀了她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成全了她们美好的梦想。
冬天的梁子湖是大人的世界,也是小孩的乐园。冬天来了,梁子湖的水位下降了。大人们忙着去打鱼。在褪了水的湖滩上,孩子们带上工具舀藕凼去。舀藕凼是体力活,不能挨饿。假如你饿了,不用着急,蒿草堆里到处是蒿粑。摘下这些蒿粑,点燃枯黄的蒿草,烧着吃,包你吃得饱。蒿耙是孩子们的“宠食”,烧熟了,吃得满嘴一片漆黑。吃不完了,就涂在脸上,扮黑脸包公,其乐无穷。藕凼舀干了,拉开成片的蒿草,柴鱼躲在淤泥与蒿草结合处一动不动。即使它再怎么沉得住气,遇上有经验的老手也难逃厄运。青背脊的大鲫鱼,会拍着淤泥,抗拒你的“抓捕”。说到青背脊的鲫鱼,梁子湖一带流传着余相爷的一个掌故。当年,余相爷触犯龙颜,皇上一怒之下,要将他充军边疆。得知消息的余相爷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他想借此解甲归田,略施小计,有意放出话风:充军边疆不可怕,怕就怕充军武昌邑,那青背脊的鲫鱼和沤米饭直吃得你翻肠倒胃。此话被皇娘知道,经枕头风一吹,余相爷如愿以偿。我们虽然无从探究掌故的真实性,但沤米饭就着青背脊的鲫鱼汤却是梁子湖地区不折不扣的饮食一绝。更绝的是武昌鱼。伟人毛泽东词云“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从此走出了梁子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梁子湖藉此名扬四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喝着梁子湖水,吃着梁子湖物产的梁子湖人,他们不仅因为梁子湖母亲般的宽厚仁慈和无私奉献而薪火相传,更因为梁子湖的秀美、俊逸,而声名远扬。出美女兮,梁子湖;生俊才兮,梁子湖。
月山,湖中一岛,她不仅是当年鄂豫边区四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率部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战场,也不仅是“南湖涌月” “西渡飞帆” “芦舟渔火” “蒿泾菱歌” “金林鸟语” “隔岸钟声” “断崖棋局” “远岫云屏”——八景争奇斗艳之地,还是出美人的地方。至今,梁子湖流传着月山出皇娘的佳话。自古以来,后宫深院,佳丽三千,能封皇娘,又有几人?不是天生丽质,资质聪慧,能有如此殊遇吗?此传怎讲?可惜手头没有资料查证,真伪难辨,我不敢妄下断语。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 则可以肯定的是,月山得梁子湖的润泽,出漂亮姑娘。这可要感谢梁子湖的恩赐了。
有据可查的是,一代大儒张裕钊走出了梁子湖。梁子湖人目送他走向武昌,走向京都,走向海外。这位深得曾国藩赏识的“曾门四弟子”之一的学人,一生都在奔波,奔走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道,奔走在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的黄昏中,为生计,为治学。当年曾国藩对他寄予厚望,“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多年后,张裕钊不负师望,学有所成。其文精深、洒脱,被誉为“桐城派泰斗”,名噪清末文坛。其书法,内圆外方,自成一家,饮誉海内外。试想,当年,如果张氏接受恩师建议,投笔从戎,则难保张裕钊有此成就,更难保他的双手不沾上镇压农民起义军的鲜血。历史不因我们的假设而改变,张裕钊没有走那条路,则张裕钊之幸矣!梁子湖人之幸矣!梁子湖之幸矣!今天,湖北鄂州有张裕钊故居、陵园、纪念馆、碑林,河北保定有“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等供我们瞻仰。
梁子湖用她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梁子湖人的成长,用她宽阔的胸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催生着梁子湖地域的厚重文化。我的拙笔,是无法写出我对梁子湖的深深敬意和感恩心情的。有一首歌唱得好“塔里木河,故乡的河,我爱着你呀,美丽的河……”我愿借这首歌,表达我对梁子湖,我的母亲湖的深深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