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盼盼 夕阳连雨落,八月雁惊秋。
户外隆中对,阶前汉水流。
闻说雏凤早,留醉卧龙足。
待到和风日,还来故地游。
——题记 发源于秦岭深处的小溪,一路歌唱,越走越宽广。流经襄樊的这段,就叫做襄江。它没有黄河的性格,更比不上长江的阔壮,依然奔流不息,似乎只留下了一江的浩荡。 然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船启航。不仅是因为那种顺水漂流的舒畅,孟浩然才选择以“乘舟归鹿门”的方式来聆听山寺传出黄昏报时的钟响。大概也因沿着襄江,船的行踪可以走得很远,满载追求功名的愿望,到了长安,却是“欲济无舟楫”的感伤,纵然不能名题金榜,但是在山水的风尘跋涉中,摇漾出桨声欸乃的篇章,一定又顺着汉水流遍了中唐。 诗人饮襄江之水而长,他感动于水落渔梁,留下清高隐逸的绝唱;诗人沿襄江之水而往,他感怀于旧游维扬,吟出孤寂清峭的惆怅。 作为孟浩然的知交,李白显得兴奋异常,才到襄阳,就放声歌唱“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有这般情怀,要醉就醉在襄江。 聆听“音乐的多瑙河”,有人欢喜,也有人悲伤,但诗一样的旋就律绵延在千里的河床。 把杜审言奉和应诏的宫体诗淡忘,仍然有留恋山水风物的激情在胸中回荡。“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开阔的意境,只有浩漫的江水挟着雄浑的气势流淌。 一条秀水穿过一座古城,润泽两岸旖旎的风光。江山留下胜迹,烟波朦胧过往。不解忧愁的风吹得柳絮漫天飞扬,出来踏青的人们,三三两两,追逐着,嬉闹着,还有人做沉思状,大概要把美妙的景致载入唐诗中的意象。“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作诗竟能像画画一样,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如果一个人的脚步总是不停的流浪,家园真的就成了“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该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江水悠悠,时间之流更不会徘徊、彷徨。转瞬,就化作了宋词里的云影天光。 因为人有七情,同时墨分五彩,水性的一切在艺术家的眼里,都有某种神秘的幻象,这些之于米芾,才让其对石头痴迷,对书法癫狂就在汉水北岸,坐落着米公祠堂,当代的墙体,笼罩着那时的月亮,连同“颠不可及”的米体字,一起浸润于襄江的水韵波光。 从历史的角度长河回望,我们就看见了曾经的底蕴;只到今天仍然溢彩流光;从文化的眼光寻梦水乡,就有了人赋的力量,曲水自古流觞。 有人做过统计,《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们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大多与汉水有关。你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汉水流域儿女们深情的气韵至今还在襄江流淌。 水,究竟是何物,直教人生死不忘。翻开人们关于水的记忆,先民们一再叮咛,要与水为邻。 漫步在老龙堤上,在我的眼里,它不过是厚厚的土石方,怎么也找不出工程的计量。据《襄阳府志》记载:三国时,胡为烈镇守襄阳,筑堤与水对抗。场面可以想象,人们肩挑背扛,大堤夜高日长。水似乎有点无情,才落就见涨,河堤“累筑累圮”,大概,水会想念它曾经到过的地方,不允许人们恣意阻挡。直到襄樊解放,人们重新对河堤加以固防,那气势北临汉水,西抵万山,有十里之长。 只有理顺了水流,才富庶了此地的粮仓,而后济国经邦。那段日子,让刘禹锡的诗充满了豪情。“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咿哑满中流。”只因酒旗在望,才下渡头,就登襄樊古城墙。 脚下的夫人城,历经岁月沧桑,依然被人认为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幸亏晋时梁州刺史朱序之母韩夫人先见之明,带领城中妇女连接在西北角筑城二十余丈,战争只算是虚惊一场。 举目眺望:日迟迟,风长长,乾坤溢清朗;山苍苍,水茫茫,江面泛波浪。 在冷兵器时代,襄江对面没有巍峨的城墙,流传下来,就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阳。”还有人对此做过考证,“襄阳城始筑西汉高帝六年,完善于宋朝,筑城的同时人工开挖护城河。”眼下,襄阳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护城河就成了“全国最大的环城湖”。但在当时,以人工河作天堑,以古城墙作屏障,可谓固若金汤。北城紧贴汉江,与樊城隔江相望。江流湍急,汉水直下三千丈。 宋元之际,为争夺长江天险,元主攻襄阳,忽必烈亲自制订作战方针——“勿攻城,但围之,以俟其降。”六年的时光,两军将士围绕着水,驰骋沙场。 历史如烟似梦,今日襄樊安然无恙。沐浴着暖阳,在护城河畔徜徉,处处鸟语花香,湖水碧波荡漾,流露出温柔的一面,同是汉水,却少了襄江的刚强,正如襄樊人的性格,很少张扬。 因为对水的无限深情,即使在寒风呼啸的冬天,护城河清挖工程也如期上马。风冷,水凉,但是人心激荡,只为要挖掘文化的内涵。杨柳是解风情的,抖落历史的风尘,把远古的神韵悠悠地摇漾。 南面因水理城,北面以市兴商。襄樊人以独有的眼光,完善山水襄樊的构想,无论是陶醉于仲宣夕照,还是留恋龙堤夜色,襄阳人家都有“四季花廊”。在这里,可以品茗高歌,亦能观鱼荡桨。 如果仅仅限于河道的疏通,即使有激水漂石的气势,也不过是隔水观望,难以融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动人乐章。 于是,建造桥梁就有了连通南北的跨度,撑起了城市的脊梁,因为桥下之水的流逝,陡然增加空间的矢量;又藉着桥的空当,似乎也延伸了时间的向量。但它们都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的连接,文化的通融和人际的交往。 历史的每一次融汇,既有造化的契机,也有人为的愿望。而机遇既带来生存的挑战,也给予发展的流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取水,水库坝高增加,蓄水位提升,这对襄樊的水利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那还得另起一章。但是生命之水人为的流动,又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前增强。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将自然的恩泽珍藏。蘸一滴襄江水,它曾经浸染了七彩的衣裳;捧一抔襄江水,它曾经清洗了红润的脸庞;聚一田襄江水,它曾经浇灌了嫩绿的稻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