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节龙灯跳鼓舞原名“太平灯”,是湖北乃至全国独具地方风俗特色的龙鼓舞,流传于云梦县伍洛镇一带,由当地世代相传的古老祭祀舞蹈演变而来,与其他龙灯舞一样,属民间广场艺术。整个舞蹈以奇异浪漫的扎制塑型,新颖活泼的表演形式,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火爆热烈的民俗画面。
2010年5月,三节龙灯跳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日,记者走进云梦伍洛镇,去感受这门古老艺术演绎的诸多神奇。
三条龙的传说
云梦县因地处古云梦泽而得名,其境内东部伍洛镇一带原来叫“龙须湖”,地势低凹,常受旱涝之灾。传说,附近“女儿港”有一深潭,潭里有3条鱼,一条是长有白胡须的大红鲤鱼,一条是长有黑胡须的小乌(即黑色)鲢鱼,另一条是长有红胡须的黄鳝鱼,它们修炼成精后经常兴风作浪。
有一年,伍洛发大洪水,水越涨越高,人们看到一大两小分别长有白须、黑须、红须的3条鱼龙,携着滔滔洪水汹涌而来。见状,人们纷纷在潭边摆下香案祈祷。顿时,电闪雷鸣,3条龙腾空而跃,洪水瞬间随龙退去。
从此,当地人们把这3条龙视为神灵,每年春节以后,就扎起一大两小3条龙灯。人们举着一条大龙灯走街串村沿街收香火,两条小龙灯与跳鼓(以击跳鼓象征雷声)一起舞蹈,祈求神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吉祥太平。当地人叫玩“太平灯”,由于表演时将龙舞成“龙头自咬其尾”,龙成圆形不断滚动,民间又称它“滚灯”。
每年正月十二,镇上老老少少齐集祠堂参加请龙的“开光”仪式。开光由道士主持,当场杀一只雄鸡,用扎有五色彩布条的针蘸鸡血点龙的眼睛和耳朵,这样龙灯就有灵了,人们对着龙烧香跪拜。仪式结束后,开始舞龙灯、打跳鼓。龙珠前导,老黄龙随行,后面紧跟三节小龙。龙灯两旁是众多的跳鼓,跳鼓两边是数不清的龙凤彩旗。龙灯沿街、沿界、沿村玩舞,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鼓声震天。舞龙结束后,要举行送龙仪式,摆上香案,燃烧香蜡黄表,焚送篾龙。
这里的龙灯、鼓舞新颖活泼,粗犷豪放。龙灯、皮鼓在人们手中上下翻飞,鼓声如雷,人声如潮,舞出了火爆热烈的节日气氛。如果去年收成好,人们欢腾起舞酬谢龙神;如果连年不收,人们认为神龙不悦,于是装饰庙宇,龙灯玩得更虔诚、更尽力,跳鼓打得更响。
生于1937年的老艺人高恒发说,玉皇大帝派仙龙下界降妖捉怪,大龙被蜈蚣精喷射毒烟生命垂危,两条小龙为了营救大龙,请来三足蟾蜍,镇住了蜈蚣精,救出大龙。
为了铭记龙的恩德,人们便从正月十三开始,扎出一大两小三条龙灯,四塆游玩,祭奠龙神。舞龙灯时,两条小龙灯跟在大龙灯的后面,因为小龙是子龙,最讲孝道,又因为它们活泼好动,所以它们喜欢攀条凳,钻石磙。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条子龙的头上顶着三足蟾,三足蟾是月宫里的神,不能接地,所以只能在条凳和石磙上舞动。那条大的龙,就是后来舞遍全国的游龙。而两条小龙却留在了它们的故乡云梦。
根据这个神话故事,云梦龙灯舞的表演,一般要经过鱼跃龙门、三龙下界、黄龙被困、二龙滚蟾等环节。
奇特的艺术造型
80多岁的郭顺国,是当地著名的扎龙艺人。近日,他参加孝感特色文化艺术传承人座谈会后回到家中,记者慕名登门采访。他介绍,三节龙灯造型奇特,红色白须老龙,身长12节,闰年13节。左右相伴的是两条三节小龙,一条黄色长红须,一条黑色长乌须。这两条小龙由龙头、龙身、龙尾3节组成,长3-6米,称为“三节龙”。三节小龙的头为鹅颈头,头顶扎一只蟾蜍。龙嘴含珠,身披绣花衣,龙尾扎成燕子尾状,整个形体奇异有趣。
跳鼓则用杉木做鼓围,牛皮做鼓面,鼓侧有柄的双面鼓。表演人数不限,一手持鼓,一手拿槌,配合三节龙灯投足跃臂,且敲且舞。整个舞蹈以奇异浪漫的扎制造型,新颖活泼的表演形式,粗犷豪放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火爆热烈的民俗画面。
三节小龙舞由3人表演,或在板凳,或在石滚上表演,舞龙时,要求执龙者双脚固定不动,3人胯腿相靠。在鞭炮声中,三节小龙翻滚盘旋,众多的男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围在龙的四周,随着龙的起伏且鼓且舞。小伙子们一边吆喝,一边原地跳跃、击鼓,鼓槌飞劲,鼓声如雷,非常壮观。跳得高、打得响、吼得欢是跳鼓舞的要求。
三节小龙舞有一个独特的动作“龙头自咬其尾”。传说龙喜欢吃烧燕肉,南朝的梁武帝献烧燕给龙女,龙女吃了以后非常惬意,送了不少宝珠给梁武帝。后来人们为得到龙的宝珠,将龙尾扎成燕子形状,在龙舞中不断让龙回头自咬,满足龙的嗜好,好让龙高兴之后吐珠,赐福百姓。
不息的历史传承
以前,几乎家家有鼓,龙灯会时,一家操鼓百家响应。人们以鼓声象征雷声,以此来驱邪逐疫。鼓还是鼓舞族人士气的工具,家家户户都要出人打跳鼓。龙鼓舞,一直舞到正月十五才息鼓停舞。
如今,镇上的人们仍保持了三节龙灯跳鼓舞这一民间娱乐形式,但摒弃了其原有的迷信色彩和宗族械斗的劣俗,以欢乐的龙舞、激昂的鼓点催人奋发向上。
据老艺人陈子乔回忆,三节龙灯跳鼓舞的击鼓人数是99人,鼓99面,是据传说天上有99朵祥云而定的。因此,跳鼓上绘有既像云彩,又像浪涛的图纹,“上击鼓为祥云,下击鼓为潮水”。三节龙灯则随跳鼓的击打而舞动,“上舞为云中腾飞,下舞为浪中滚翻”。
三节龙灯、跳鼓舞后来发展成一家有几个儿子,便有几面跳鼓,以显示本姓本族人丁兴旺。舞龙者、跳鼓者均穿对襟高领白色五扣或七扣便衣,外套黑坎肩,腰系白绸腰带。下穿黑色便裤,扎白布裹腿,脚穿黑布鞋,跳鼓者头扎白毛巾。
民间艺人形容说:“玩灯没有巧,只要胯子卡得好”,“要灯玩得快,全靠龙头带;中间撑,尾巴喂,龙头龙尾紧相对。”龙时而滚于地面,时而跃上条凳,技艺高超者还站在石磙上表演。在条凳与石磙上的表演难度大,更要求舞龙者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1992年10月,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孝感举行。开幕式上,由云梦千名农民组成的舞龙队,用30条三节龙灯和400个跳鼓表演,气势宏大,以浑圆的舞姿和雄劲的跳鼓震撼了全场观众。1998年,我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云梦伍洛代表队表演三节龙灯跳鼓舞荣获第三名。
厚重的文化价值
三节龙灯跳鼓舞,在云梦沿袭流传了1000多年。该县民间文化研究人士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突出了“孝义”两个最核心的伦理主题,从崇拜天道、追求吉利、祈福去灾、行善积德,发展为自力腾飞、救母孝母、力阻战争、为民驱灾,反映出民众社会心理流变的历史轨迹。
三节龙灯跳鼓舞还是多元艺术的精湛组合,融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竞技、阵列、文学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粹。舞龙中的相互默契配合,展现了和谐的智慧。大龙小龙有序出入,突出了孝道的伦理。
同时,三节龙灯跳鼓舞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竞技性、文学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一是地方性。云梦很多的古遗址遗迹、广为流行的民风民俗,乃至三节龙灯跳鼓舞的舞蹈道具的形成、制作、变异、流传,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群众性。历代民间的三节龙灯跳鼓舞旨在祈雨、消灾、迎祥、喜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到现在,三节龙灯跳鼓舞成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舞龙队伍,在城乡各地尽情欢舞。三是竞技性。三节龙灯跳鼓舞中的舞龙,是在板凳和石磙上表演的,需要三人之间的默契和配合,龙姿舞动的优美与否,也是考察龙舞的标准之一。四是文学性。三节龙灯跳鼓舞每个时期的发展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它把神人兽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民间舞蹈的内涵,主题倡导孝和义,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五是丰富性。三节龙灯跳鼓舞含有丰富的信息,涉及社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六是开放性。三节龙灯跳鼓舞原先只是舞动3条龙,后来发展成以3条龙为一群体的多龙群舞,三节龙由过去的两条发展成现在的4条甚至多条。
近年来,云梦县宣传文化部门把三节龙灯跳鼓舞作为重点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组织专班,搜集和挖掘、整理相关资料,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伍洛镇建立了三节龙灯跳鼓舞培训基地,着力培养下一代舞龙跳鼓队伍,并让老艺人传、帮、带,把制作三节龙的手艺传承下去。伍洛中学把《三节龙灯跳鼓舞》作为新课标改革课程引入课堂。连续两年,伍洛中学学生表演的三节龙灯跳鼓舞参加了云梦县春节文艺晚会。
伍洛镇的一些街道、绿地、小区都以“龙”命名。以伍洛为中心的村湾,自发组织了舞龙队。农民群众对三节龙灯跳鼓舞热情倍增。目前,三节龙灯跳鼓舞这种地方民间艺术,与广场文化活动、舞台艺术活动等融合起来,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当地新颖的民俗文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