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左聪)核心提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源出《诗经》的“小康”二字,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当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小康这个《诗经》的词语,离我们是如此之近,那么地触手可及。
12月5日,市委书记周先旺履新首日就到老区阳新县调研,希望阳新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小康之路。连日来,记者深入阳新县的平原村、姜福村及富池镇等地深入采访,追寻他们脱贫奔小康的脚步。
阳新县: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
12日,位于幕阜山脉深处的阳新县王英镇倪家完全小学,在经过7个月的审批测试后,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免费午餐”终于端上桌。
倪家完全小学创办于1965年,设有学前班到六年级共7个年级,目前共有224个学生,13个老师。除少部分低年级的学生回家吃饭外,其他学生都在学校蒸饭吃。
和倪家完全小学一样,阳新全县完小、初小及教学点400余所,近两万名小学生午餐得不到保障。由于离学校较远,孩子们有的从家里带干菜到学校蒸饭吃,有的买方便面当午餐。
2010年,阳新被省政府列入幕阜山区连片开发范畴,“免费午餐”是最直接的一项福利。 随着片区项目深入推进,幕阜山区正在燃起新希望。
阳新山多湖多、地势低洼的特殊地形地貌,使阳新成为“水袋子”、“旱包子”、“虫窝子”。虽然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阳新的扶贫开发工作,连续把阳新纳入国家扶贫层面,通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目前该县仍有贫困人口15.9万人。
“阳新要站在新的起点研究和推动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取平均数,不能‘被平均’为小康。”市委书记周先旺对阳新扶贫开发寄予殷切希望。
加快发展,在全市不拖后腿,这是市委对阳新的厚望与期许,更是阳新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要抢抓国家省市县各种机遇,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争取到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0。”阳新县县长童金波向全县人民发起总动员。
为此,阳新县成立了片区领导机构,并出台了扶贫攻坚规划。该规划包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10个方面,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资金达400多亿元。
通过规划实施,阳新将建成以产业开发带动片区脱贫的“试验区”,以承接产业资本转移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示范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先行区”。 富池镇:贫困县冲出百强镇
江河的汇合点诞生神奇之地,同样,在富河的通江口,一个全国闻名的资源大镇矗立在长江之滨。
神奇之地演绎着传奇之事。全省2011年“百强乡镇”名单中,富池镇以排名94位,挺进百强,填补了阳新县的空白。从2010年的283位到2011年的94位,富池镇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们现在是高分学生了,已经得了94分,现在想增加一分,都需要我们百倍的努力。”富池镇党委书记周国金坦言富池在百强镇基础上再争先进位难度不小。但勇于挑战,不甘寂寞正是这个乡镇党委书记的特性。周国金介绍,他们未来三年要完成三级跳:2013年镇域经济争取进入全省前60强,2014年进入前20强,2015年末进入全省10强。
底气何在?在周国金看来,他设计的“一带两区四园”战略将是冲“十强”的底气。即: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阳新产业扶贫省级滨江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城镇新区,打造循环经济、医药化工、港口物流3个百亿产业园及50亿的生态农业产业园。目前,已有中森玻璃等20多个项目落户园区,娲石水泥等一批项目投产见效。
“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一。”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周国金嗅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争取到‘十二五’末,富池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
“我们就是要通过产业化、城镇化来实现农民增收。”金堡村是富池镇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支书陈建新发展思路非常清晰。
实体经济中,工业是拉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金堡人深刻认识到,在地少人多的金堡村,只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振兴工业作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为打造百亿元的医药化工园,金堡人默默地搬离祖辈生活的故土,他们深深懂得只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招商成功了,工业园开工了,股份制企业建立了,金堡村富起来了。
村里富了,不等于每家每户都富了。只有大家都富了,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
从2010年起,金堡村计划用五年时间实施“12345”共同致富工程。村委会出资为村民免费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为40岁以上的村民全额办理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为18岁以上40岁以下村民解决就业。
“共同致富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改行政村为公司化村,实现人人当主人,家家有股份。”陈建新说。
“富池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像金堡这样靠近工业园的村,经济实力较强,像偏远的新建片,他们走的路可能要长些。我们将通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等方式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通过强村结对帮扶弱村的方式,实现全镇的全面小康。”周国金说。 平原村:一个人带富一个村
13日,阳新县白沙镇平原村收到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富尔宝牌紫甘薯被评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用省党代表、平原村村支书石庚水的话说,证书将为组建平原村集团打下品牌基础。
平原村有3476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几年前,村里既没企业也没特产,一穷二白,远近闻名。为了补贴家用,村里青年纷纷外出打工,石庚水就是其中一员。
几年拼搏,石庚水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户。2001年,他的年薪达到了10万元。每次过年回家,看到泥泞的机耕路、荒芜的水田及满眼的荒山,巨大的反差让石庚水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他想改变这一切。
2004年除夕夜,平原村老支书石显印带着村委会一帮人敲开了石庚水家的大门,他们目的只有一个,说服石庚水回村,带领村民致富。再三权衡,石庚水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爱人一起回到了平原村。
“在金钱和人生价值面前,我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石庚水对当时的选择毫不后悔。
万事开头难,一年后的2006年,石庚水带领村民开创第一份事业,养土猪。他说服9户农民入股,当年大获成功。
2007年,年仅31岁的石庚水全票当选村支书。他在全村党员代表会议上掷地有声。“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就要以项目引进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这一年,平原村村民年均收入只有2317元。
这一年,阳新县鼓励种油茶,并给予适当补贴,石庚水又开荒种油茶。
平原村白浪山下盛产野生金银花,老百姓都去采摘卖给药店。但是野生金银花不高产,石庚水决定引进一种高产金银花。
2009年,得知湖北久兴堂药业公司有意在阳新发展金银花产业,石庚水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的3000余亩荒山。大年初三,石庚水挨家挨户上门,搞坡地流转,确保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几天后,投资600多万元的金银花基地项目启动。
如今,金银花基地已逾千亩,按每亩5000元纯收入计算,仅此一项,便可给全村带来690多万元收入。
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发展水到渠成。建生态养殖园、创业园、有机种植园、油茶基地,平原村项目一个接一个。短短几年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317元增至2011年的4715元,实现了翻一番,全县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农村绝对不是绝情谷,永远是桃花源。”石庚水很喜欢这句话。
“未来三年是平原村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将成立平原村集团,建成一个集吃、住、玩、购等为一体的农耕文化园,让城里人来这里吃农家小菜、看蓝天白云、听小桥流水、鸡叫鸟鸣、采花卉、金银花、油茶、有机蔬菜,购紫甘薯、绿壳鸡蛋、土猪肉等平原村放心农产品。十八大报告及市委办工作队给力,各种涉农资金整合,平原全面建成小康村将指日可待。”石庚水对未来充满信心。 姜福村:从“望天收”到旱涝保收
乡间水泥公路宛若蛟龙,河水掩映的新村小楼参差。在姜福村文化活动中心,人们或歌或舞,或牌或棋,其乐融融。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里分明是一幅恬美的田园风景画。
如果时光倒流,曾经破旧的姜福影像实在让人不忍细看。几年前的姜福村,被人戏称为“吃水山外挑,煮饭抱柴烧,屋边长杂草,田地收成少,支部建设差,党员无变化”,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千元。
2005年,在外经商致富不忘乡亲的农民党员明道祥进入了镇党委和群众的视野,并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
姜福村人多地少,可乱建滥盖现象十分严重。明道祥集中各村民理事会、监事会意见,制定《国土资源管理村规民约》,拆除无人居住的“空心房”及违约民房,征收占地建房的耕地赔偿费用于补贴“拆旧建新”。
“姜福姜福,村民无福,旱天没有水,汛期急得哭,一年四季穷,难娶好媳妇。”
过去“望天收”的姜福村,摸索出“一股三共”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后,小水利建设筑牢小农水“堤坝”,实现了旱涝保收。
姜福人凭着一股执拗的开拓精神,用最质朴的方式坚持把自主创新进行到底,不仅直接催生了“姜福巨变”,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现在关注姜福的人很多,这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姜福村村支书明道祥坦言自己的压力很大。 “只有一年接一年地干,我们生态小康村的梦想才能实现。”每一年,姜福村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姜福村的建设发展目标已经挂在墙上,落实到行动中:明年该村将兴建葡萄园400亩,村民每人栽植1—2棵葡萄,发展庭院经济。依托湖北昊森公司发展竹柳500亩。新建标准化养猪场3栋,年出栏3000头成品肉猪。
对于村里这样的经济递增计划,村民姜礼明高兴得合不上嘴。姜礼明看准了新农村建设给姜福带来的巨变,他做起了农家乐生意,并取名叫“幸福山庄”。“村里要建设生态小康村,我也将把我的山庄改名叫‘小康山庄’来激励自己。”姜礼明透露。 记者手记
实干构筑“小康阳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总书记在阐述伟大的“中国梦”时强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出来。
同样,对于阳新这个国贫县来说,实现全面小康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实干才是构筑“小康阳新”的必由之路。
过去几年,阳新就是靠着这股拼劲,取得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这股拼劲,成就了城东新区的开发,成就了城区“两纵一横”的刷黑,也成就了10多个镇区工业集中区。
苦干的同时,阳新更懂得巧干。
为激发镇场区争先进位积极性,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综合实力前4名,进位前4名和4个特色镇进行奖励。
这一措施使镇区间形成了竞相赶超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元至11月份,22个镇场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达5.8亿元,13个招商引资项目过亿元。
旅游发展基金、小城镇建设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一系列基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神奇作用。
未来的“小康阳新”,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实干加巧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