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
编者按
2012年即将走过。这段承载着湖北人民逆势而上、克难奋进的不凡历程,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这一年,全省经济在逆势中实现平稳增长。工业经济筑底回稳,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城乡居民收入跑赢GDP……面对危机,湖北冲破阴霾,扬帆击浪,奋力远航。
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准确研判,提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目标明确,任务紧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以竞进之势服务全国稳中求进大局,湖北责重如山。
今天起,本报推出“年终问经济”系列述评,回望逆势奋进的经济轨迹,感受令人鼓舞的湖北力量。敬请读者关注。
2012年的收官之月,各项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经济总体形势日渐清晰:主要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积极因素正在逐步积累,经济运行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
统计专家认为,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但稳增长压力依然很大。如何以湖北之竞进服务全国稳中求进大局?
稳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基于对复杂形势的准确预判,去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以湖北之快服务全国稳中求进大局。”
身负内外两个市场萎缩的压力,全省上下以大气场拼出大发展,一季度实现稳健开局:GDP同比增长12.4%,增速中部第一,全国第七。
然而,从二季度开始,全省GDP增速开始下滑:上半年为11.7%,前三季度则是11.2%。与此同时,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有所减速,部分指标走势不容乐观。
人们不禁发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在经济寒冬中,一个个令人振奋的信号陆续传出:
9月份,神龙公司卖出汽车42728辆,创下建厂20年来的单月销售最高纪录;
11月份,武汉美格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手机套”式新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高达24%,这一指标居全球第一;
12月份,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一月内连续中标6座跨江特大桥,概算总投资近百亿元……
与之相呼应的是,在经历二季度持续下滑、三季度底部盘整后,工业、用电量、企业效益等数据增幅都开始掉头向上。9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幅已连续3个月稳定在14.6%,高于全国4.6%。11月份,工业增加值又创下历史单月最高,分别较上月、同期净增93亿元和101.3亿元。
“审视当前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已出现筑底回升迹象。”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杨海涛认为,企稳已没有问题,再往下掉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更为可喜的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经济运行质量提升和效益继续改善的基础上。
进的动力在哪里
以湖北之竞进服务全国稳中求进大局,动力在哪里?
动力来自全省上下追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坚定信心。
开年以来,“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重大项目建设年”等7项专题活动齐头并进,全省形成了强大的发展气场。
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991.5亿元,同比提高16.1%,为近五年来完成投资进度最快的一年。天河机场三期、通用汽车武汉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加快建设。前11月,全省新开工亿元项目同比增加1256个,完成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省投资平均水平68.7%。
动力来自扩大内需的内生渴求。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当前稳增长的着力点。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高于前10月增幅0.3%。除吃、穿、用类商品外,旅游消费成为新亮点。今年国庆期间,我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10.53亿元,同比增长六成,再创新纪录。
动力来自不断调整优化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日益协调。前11个月,轻工业增加值增长20.2%,快于重工业8.3个百分点。重工业中,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速同比回落3.1%,所占比重由33.1%降至31.4%。创新驱动力快速增强,前11个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581.84亿元,增长7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43.1%。
动力来自练内功克难关的市场主体。
中建三局、三环集团、中交二航局、湖北能源集团等企业,或开拓目标市场,或抢占资源高地,或突出绿色转型,在寒流中艰难地争夺利润空间。前11月,国有企业利润降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收窄26.6%和3.5%。
在重商文化的浓厚氛围中,一大批市场主体茁壮成长。前11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9.79%,其中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增长34.78%和15.1%。
动力来自日益协调的区域经济。“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继续引领全省发展,一批新的增长点正在涌现。武汉、宜昌、襄阳入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位次均有大幅上升。多数市州投资增幅超过30%。镇域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高,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增强,大冶跻身全国县域百强。
稳的压力在何方
“现在经济筑底企稳,但还有不确定性,稳增长压力依然不减。”杨海涛说。
省统计局用“四个依然”描述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一面:宏观环境依然偏紧,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市场需求依然不足,成本制约依然较重。
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日益凸显,旧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能够趋稳,但回到两位数困难很大。
从需求观察,投资和消费增速均呈继续减缓态势。未来一段时期,房地产调控不放松,建设资金不足、土地供应紧、用地缺口增大等要素瓶颈制约仍然存在,重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业主投资信心不足,投资需求难有大的回升。
从产品结构看,我省能源、原材料和固定资产投资需要的产品占比较大,对需求萎缩反应较为剧烈,对全国经济增长的依赖性高。比如钢铁、水泥等,由于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投资需求减少,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前11月,全省汽车产量降幅较10月份扩大2.6个百分点,钢材产量下降1.7%。“展望明年,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还应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充分的准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经济短板就是上升空间,就是我省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湖北积蓄力量的重点所在。湖北以竞进之势奋力前行,必将为全国经济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贡献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