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习俗——四大节 一、春节 温志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誉,我的家乡襄阳则处于南北文化,东西文明交汇的中心——汉水的中游地段。 古老的习俗,靠人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这种习俗已深深的融会在人们的骨髓中、血液里,是根深蒂固的。 我的家乡——襄阳,有一年四大节之说。四大节是指农历的节日,即: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逢年过节,那是要送礼的,那是要喜庆的,那是要走动的,热热闹闹,喜庆吉祥。 先说春节,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讲,从头年的农历腊月到第二年的正月初五。襄阳城镇乡村,以进入腊月,就开始了过春节的准备工作,家家户户逢热集(卧龙逢单、尹集逢双)必到街上购置节令食品、用具,户户家家,杀猪宰羊,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 阴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的第一个节日,又叫过小年。是我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糖锅馍的日子。 实际上,每年腊月二十二的下午,隆中、卧龙、尹集一带的村民,已用山间的竹子,扎成扫把,将厨房的灰尘已打扫,将炊具已清洗干净,目的就是为干干净净过春节。 当然,这个习俗与传说有关。传说专管民间的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留在凡间家中,以保护或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王爷的仪式就叫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家在新的一年里吉凶祸福交到灶王爷的手里,由灶王爷宣布执行。对于一家一户而言,灶王爷的汇报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所以,老百姓特别重视。 祭灶祭灶,全家都到。晚上一家人,吃用铁锅炕的糖锅馍,目的是要灶王爷嘴捂到,甜的只说好话。还有的念念有词,什么“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果甜又甜,请对玉皇晋好言”。 过小年前,姑娘、女婿要割几斤肉(过去是两斤半,现在得五斤)去孝敬双亲,以答谢养育之恩。 不过,有一点要说清楚,同是过小年,时间不同天。在隆中、泥嘴一带,当地土著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泥嘴街江西巷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搬迁到岸上的水上渔民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正照应了当地流传的过小年“君三民四船五”的说法。 腊月三十为除夕,这日,襄阳农村要在下午祭祖后,开始贴门神,贴对联,迎家神,放鞭炮,生疙瘩火,(现在为炭火),全家团聚,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内容越多越好,鱼是用红线拴着的,叫看鱼,寓意年年有余。看鱼是不能吃的。 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盆,茶瓶兑满开水,吃着糖果,畅谈一年的收获。小孩要洗脚,除去污垢,迎接新年,叫洗拨老盖。大人们还要准备来年初一早晨吃的包面,相当于北方人包的饺子。唯襄阳人以大擀面杖,先将面团擀成大片,折叠后切成长方形条状后,再折叠,切成梯型块状,中间放上新鲜猪肉剁的馅,将面片对折两次后,将面片向相对的方向交拢,包起后的形状,有点像人的耳朵,也有点像金鱼儿。 每当夜半,岁尾岁首交换之际,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燃放鞭炮,迎接新春的到来。此项活动,谓之守岁。 正月初一到初三,为春节正日子。每天早晨必放鞭炮。以示喜庆。 过去初一清晨,家庭中的男主人,要早起,要到村里的水井里,挑一担水,谓发水。然后梳洗打扮后,在父亲的带领下,去直系亲属中辈份最高的家里祭拜祖先,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包红包,叫“压岁钱”。压岁钱在清朝多以红线绳串制钱百枚,取“百岁”之意。现在流行纸币,钱的多少,要根据打发钱的人的大方程度而定,多少不等,只是个形式。当然,单个家庭是在年三十晚打发“压岁钱”。祭祖结束,各家带回吃“包面”,谓之“得元宝”,象征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这就是农村习俗:“初一拜父母”。 接着家门户族,左邻右舍相互拜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襄城隆中刘家营一带,大年初一,小孩随着大人,从村东到村西,六十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拜年,户户问安。小孩们除收获烟糖外,就是收获快乐。 初二是女婿拜丈母的日子。年轻的男女,带上礼物,带上孩子,走出家门,看望女方父母。其次,就是拜姑父母、舅父母,俗语有会吃的吃三家之说,这家饭局没结束,那家又在接吃。那时吃饭也得悠着点。初三初四一般亲朋互相拜贺,至亲好友开始接春客。 初五,又叫“破五”,因为过了这一天,春节也就结束了。人们该出门打工的也就可以动身了,该下地的,也要准备下地干活了。 “初五大似年”,全家吃包面,吃汤圆,与初一同等重要。鞭炮声不绝于耳,惊雷响九天之外。 马上要过年了,望大家热闹快乐,节俭平安。孝敬父母,身体康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