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相继开通,中国铁路进入提速快车道已是不争的事实。“提速”已成发展大势,但如何“提速”仍需细化。着眼未来,因7·23动车事故导致的高铁降速决定是否会被更改?要不要重新提速?中国高铁保持怎样的发展速度才算合理?除了运行速度,还有哪些配套内容也需要“提速”?
我们就此分别对话723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原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孙章,高铁参与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日本著名铁道技术专家曾根悟,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等专家,寻找答案。
高铁这块名牌丢掉了
凤凰网资讯:刘志军落马、7-23动车事故等一系列事情,导致部分正在施工的高铁停工,已经通车的高铁也开始减速。另一方面依然是运力不足。你怎么看这个问题?高铁建设要不要放缓?
王梦恕:铁路的发展有一个必要性、紧迫性,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国家现在13.7亿人口,我们铁路总运营长度是9.1万公里。美国2亿多人口,运营里程是27.2万公里,差了两倍。孙中山一百年前当财务部长时,曾规划铁路应该发展到17万公里。中国面积很大,人口多,而铁路很公平,(谁)都可以坐得起,不像高速公路、飞机,有钱可以坐,没钱坐不上。
动车设备是早就用过的,两年多都没有问题。因为铁道部以前得罪了一些人,像当时高铁修建,铁道部一直不用磁悬浮,因为磁悬浮不够安全、不够可靠、不够实用、不够经济,一些科技界的人就感到铁道部有点霸道,但铁道部是从运营可靠性考虑的。另外铁路服务行业水平不高,也得罪了一些人,去年就出现一个很坏的现象,国内的人互相咬,现在陆续有所扭转。
现在把高铁这块名牌丢掉了,原来有27个国家要我们帮着修高铁。我们提出的条件是:必须用我们的技术,用我们的标准,用我们的设备。这三条答应就修,一些国家没钱可以给矿产,像伊朗有油,就要油不要钱。美国也让我们修,但一看他就是想要我们的技术,所以我们就不修。但后来因为去年一部分人质疑高铁,砸了名牌。
另一个坏的结果是铁道部的资金链断掉。各个银行都感到有问题就不贷款,于是去年有将近一万多公里的铁路停工,我到地方考察发现问题很严重,春节前六百多万农民工拿不到工资,而当时闹事已经闹了四千多起,非常严重。
而铁道部拖欠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1300多亿,两大总公司要拿钱要给农民工发工资,给各工厂材料钱,否则都过不去。后来财政部拨了2千亿,铁道部拿5百亿把欠账搁平,现在停工的陆续恢复。
现在人大开会呼吁加快铁路建设的呼声很大,我们河南团就要求赶快修从郑州到重庆的铁路,修通以后对重庆、对河南的发展都有利。本来郑渝铁路已进入规划,准备开工,但由于钱的问题不得不停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