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第一洞(九天玄女养生处) 温志明 位于襄城西卧龙镇所辖的青山村与梁家村交界的一座山,山里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洞穴,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天坑。所谓天坑,就是天然形成的洞穴,非人力所及。 三十多年前,我就听说那里有个巨大的溶洞群,虽去探过,但终因照明器材跟不上,不得不无功而返。后来听说有人开发了此洞,可我琐事太多,一直没有机会前往。 2009年4月15日上午,是个悠闲的日子,天气不错。于是我就骑上自行车,从刘家营出发,上303省道向西,直奔我向往已久的目标——中原第一洞。一路上,春风拂面,春意盎然,一个“绿”字了得。路两旁不太粗的白杨,到也参天耸立,绿阴如盖。出潭庄,经袁巷,上魏湾、过白马,下青山学校不远,往南,就可望见中原第一洞的牌楼。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面向西南延伸,勤劳的农民正在田里整秧地,一簇簇一蓬蓬的刺鸣花(蔷薇花)在山坡上迎风怒放,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芬芳,洁白无暇的刺鸣花向人们展示着自身的高雅。几户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伫立在水泥路旁。越往上走,路越窄。通向亭子的地方,有了台阶。有些地方,仅容一人经过,大有“疑似山前已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路旁的榨树,虽有绿叶的遮盖,但仍依稀可见全身的荆棘。转过山嘴,一面光滑而陡峭的石壁便横亘在游人面前,这就是中原第一洞青山村的入口。在绝壁的上面,有一块形似圈椅的平地,那才是远近闻名的正宗的娘娘庙地址,现在我们见到的骑在山脊上的那座娘娘庙是青山村新建的。 到了洞口,阵阵凉风拂面,一路的辛苦一扫而光,这自然的风要比室内空调凉爽得多。进得洞来,一座神奇的天然溶洞便呈现在游人面前。哇!好壮观的溶洞,好美丽的造型。整个溶洞空间高达数丈,气势恢弘。洞内景点众多,千姿百态,令人赞叹。您看那人物造型,九天玄女、尉迟公、薛仁贵等雍容华贵,形态逼真;您再看白虎鞭、震天弓、穿云箭、水火袍、无字天书等兵器和宝物,兵器锋芒毕露,寒气逼人;宝物熠熠生辉,轮廓清晰可辨。还有那石象、石牛、麒麟、石猴、青龙、神龟、鳄鱼、金蛙、玉兔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八卦湖奥妙无穷,神秘莫测。时而云雾缭绕,模糊不清;时而云开雾散,清澈透明。 仙人像变化绝妙,巧夺天工。当游人站在天桥往下看时,她犹如一位长发飘逸的少女妩媚迷人;当游人站在下面往上看时他又好象是一位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男子。 中原第一洞,犹如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若不是有导游引导,一个人进去,很难出来。可以说是洞挨洞,洞连洞,洞中洞,洞上洞,洞串洞,让人云里雾里,分不清东南西北。它现已开发的主洞全长3188米,主支洞和支洞还处在待开发之中。 天然的洞穴与美丽的传说相伴。据说唐朝的薛仁贵,受九天玄女的点化,幻作白虎,由梁家村六组的洞口,勇探地穴,因他吃了三架神蒸笼的一条龙,九头牛,和两只虎模样的馒头,还得到了九天玄女赏赐的兵器、宝衣和无字天书,所以,薛仁贵有顿餐斗米,九牛二虎之力,并在征东的战役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建奇功。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考证的它的史实,那是历史学家的事。 中原第一洞,洞内道路时而宽大,时而曲折,曲径通幽,花明柳暗,加上洞中泉水叮当,犹如音乐家玉指轻弹婉转细唱,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挂在钟乳石上似滴而又未滴的水珠,映着洞内的灯光斑谰夺目,晶莹透亮,变幻成七彩的光,更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中原第一洞具体形成于何年不得而知,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实地考察鉴定,洞的形成已有一千多万年的历史,现已开发38个景点。 中原第一洞解放前是村民躲避战乱的地方,解放后人钔到洞内捡蝙蝠粪便为集体造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九九六年春,此洞才被开发利用。 总之,中原第一洞具有“洞幽”“景奇”“水圣”“气灵”的特点,说它是中原第一洞,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她的开发利用填补了襄(樊)阳市乃至中原地带旅游景点无地下洞穴的一个空白。实际上,这座山西到当华村,整座山都是空的,若有能力开发,申报一项世界吉利斯记录又何尝不可! 当我离开中原第一洞的时候,我总在想,这大自然的杰作,这鬼斧神工的造化,这哪是普通的洞穴,这完全是苍天赐给当地老百姓的滚滚财源、无价之宝啊!这是一颗不饰雕凿而璀璨夺目的明珠啊!相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原第一洞一定会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