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本帖最后由 一网湖水 于 2013-1-5 13:03 编辑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李景坤 程良友 天寒地冻,铜都火热。
中心城区,51层的摩天大楼正一天天“长高”,楼顶将建停机坪和空中游泳池。
开发区内,全国唯一生产婴儿车的上市公司——台湾隆成童车落户;换热器行业唯一“中国名牌”的生产商——迪峰公司破土;引领时尚的广州“潮流前线”明年初投产……
上月10日,大冶打破我省7年无百强县市的沉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97位。
喜讯传来,各方关注。不见欢庆的标语,没有喧嚣的庆典,大冶上下静心谋发展,真抓促实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百花争艳,为何大冶花开别样红?“这是近年来,我省不遗余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的结果。”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我省经济发展曾“一头翘”现象明显,少数大城市的支撑作用突出,而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实力不强。
打基础,才能管长远。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8份文件,连续10多次以现场会的形式召开高规格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同时,在顶层制度设计上,强县扩权,高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权力不断下移。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共取消、下放和调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527项。
财力不断下放。从2004年起,对52个县市实行省直管的财政体制。2008年赋予所有县市地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20亿元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和1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调度资金。
一元谋全局,多点齐给力。省经信委认为,“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以支点建设为“一元”,在“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一红一绿”、“壮腰工程”的平台上,县域经济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到2011年,我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1125.7亿元,在全省占比已达56.7%,县域地区规模工业占比也达到53.8%,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厚积薄发,作为我省县域的代表,大冶挺进全国百强,势在必然。
砥砺拼搏争先位
从2005年的第262位,跃至2011年的第97位,7年提升165位——这组美妙跃动的数据,见证了大冶冲刺全国百强的足迹。
大冶因矿而立,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离不开资源,同时也受掣于资源。
矿竭镇衰,资源总有穷尽时,而精神资源不能枯竭。
守摊必败,转型制胜。敢为人先,不胜不休。锐意创新的大冶人不等不靠,在转型中寻找到一条成功的跨越发展之路。
转型从产业布局起步。大冶围绕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饮料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
筑巢引凤凤翩跹。南京雨润、武汉重冶、中粮集团等一大批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纷至沓来。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突破10个,过亿元的突破1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35家。
“四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去年大冶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牵引着大冶摆脱“一矿独大”的产业格局,实现转型跨越。
城乡统筹发展,是大冶转型发展冲进百强的基石。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镇域经济。按照“一镇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思路,大冶建起11个特色乡镇工业园区。镇域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近60%。去年全省“百强乡镇”排名中,大冶占据6席,并包揽前三甲。
大冶成功冲刺全国百强,展现了其综合实力、城乡变化和群众的实惠,彰显了全县上下竞进提质的精气神。
百尺竿头思更进
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
放眼看全国,收眼看自己,大冶在喜悦中异常清醒——
据测算,2011年全国百强县的平均规模约为:地区生产总值5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60元。大冶只及平均水平的58.73%、52.47%和86.2%。
与省内先进县市相比,大冶的优势也非高不可攀。大冶是靠综合指标入全国百强,若单论GDP,2011年大冶331.84亿元,不及仙桃 378.45亿元、潜江378.21亿元。时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仙桃、天门、潜江、宜都、夷陵区、枝江、钟祥等地,冲刺全国百强的号角劲吹。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如不加快发展,大冶很有可能被挤出全国百强。对此,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形象地警示:“脱了毛的孔雀不如鸡好看。”
上月14日,黄石市召开支持大冶“保百强、再进位”动员大会。会上,市发改、国土、科技、环保和金融部门纷纷表硬态,从各个层面和环节支持大冶发展。“冲刺百强也好,争先进位也好,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共享幸福成果。”上月21日,大冶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形成决议——在湖北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大冶提出的目标路径是: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民生改善、文明创建、社会管理“五大跨越”,力争三年进入全国百强前90位,到“十二五”末,GDP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7%、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