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糊肚 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快放寒假的时候,妈妈就提前到处打听有没有顺风车,好先把我弟兄俩捎到老家郧阳,然后爸妈放假后再回老家团聚过年。那时候,襄阳到郧阳中途的老河口汉江上还没建大桥,还要机驳船摆渡车辆过江,过了丹江口后,尽是崎岖的山路了,还有数不清的隧道。现在汉十高速公路一个小时的里程,那时候得4、5个小时。 我记得到了五堰舅母那小山坡家里的时候,能干的舅母估摸到时间,早就起锅炸好了油馍斤,煮好了甜酒,还炒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辣椒肉丝,只等在大铁锅里嘟嘟的红薯糊肚煮好了就开饭。也是在舅母家,我第一次喝到了红薯糊肚,那暖暖的、舒心的红薯糊肚。 在郧阳当地,红薯糊肚是这里的主食。几乎在寒假里,我们每天都能吃上一顿。寒假结束的时候,舅母硬是给我们的行李里面加塞了一蛇皮袋的当地优质红薯。回到襄阳,家里除了偶尔用红薯垫底做顿蒸肉打打牙祭外,这袋红薯都被妈妈做了红薯糊肚。 有时候,会看到妈妈做红薯糊肚的全过程。妈妈先将洗好的红薯改成小段,放在锅里用水煮熟,然后将面粉搅到水里即成。妈妈做的时候,我弟兄俩轮换用柴火烧灶,虽然烟子熏得我们有点难受,但看到即将到嘴的美味早饭,心想这点小罪能算什么呢?饭好后,弟兄俩常常是三、四碗下肚才罢手。 上世纪七十年代,邻近的农业大省很少生产大米,他们就三五成群地拉着板车到襄阳来,用他们的大豆、面粉换襄阳的大米回去。这些板车帮都是拖家带口来,家庭条件很差。往往在吃饭的时候,就地支点红砖,生火起灶做饭吃。他们吃的主食基本上也是以做红薯糊肚为主,他们缺少筷子的时候,就在树上取些树枝当筷子。我亲眼看到这些场面后,就跑回家给妈妈讲了。妈妈说,这些劳动人民值得我们去尊重。她从家里的筷子桶里抽出三五双筷子,用开水烫好,让我兄弟两给他们送去。回来后,妈妈表扬了我们,说从小要有同情心,要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妈**话让我们铭记。长大后,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比方说,我们兄弟两都做了多年义工,为老年人、贫困家庭做了许多的事。 这几天,我经常回家陪已是高龄老人的父母,陪看看电视。妈妈给我讲了小时候,给农民兄弟送筷子的事。 看完电视,妈妈给我准备了明天的早餐,我看到妈妈在洗红薯,心想,明早又能吃到那暖暖的红薯糊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