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4
少尉
 
- 积分
- 1558
IP属地:浙江省嘉兴市
|
本帖最后由 襄山秀水 于 2013-1-12 10:07 编辑
2012年的GDP虽然还没正式公布,也快出来了,估计和网上传的相差不大。与此同时,为本轮国内房地产热提供意识形态的唯GDP思潮正在一线城市消退。一个主因在于,GDP与民生的实际感受长期不相匹配,导致GDP在老百姓那里的解释力逐渐降低,这种变化最早就会反映在国内的经济前沿阵地。就襄阳自身来说,目前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且将今后较长时间维持对周边地区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和GDP相关的一些数据,而非还跟过去一样,仅仅关注GDP本身。
比如固定投资总额占当年GDP比重。尽管有看法认为不能简单将二者放在一起,还需取舍其中的权重比例。但作为基本面来说,仍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襄阳在2010年的这个数据为54%,2011年为53%,照目前趋势看,2012年还会更上一层楼。与普通认知恰恰相反,高投资会抑制消费,二者关系就好比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具体原因不便赘述,简而言之,特有国情强化了这个规律)。而提升消费能力的重要路径,莫过于发展壮大当地的中小企业。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接连来襄的大银行显然意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好。之前有位网友,身份应该是位给自己打工的老板,在论坛上大倒苦水,感叹贷款之难,对那个帖还有些印象。
话说回来,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和贡献消费增长的中小企业,在襄阳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会发现,但凡是效益较好的,基本都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从地域上看,多集中在城北和高新区。比如,回天,追日,康晨,博亚等等。这些在襄阳拿得出手的民营企业,数量并不多。那我们就要问了,其他的大多数在哪里,除开制造业,第三产业有没有?
答案不太让人提气,原来,那些五花八门的,蜗居于市区各楼盘的小公司,恰恰是就业市场上代表第三产业的“池子”,它们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表现,也许还比不上为降低楼市空置率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本地就业大军来说,这个“池子”是小得可怜。那些大量处于体制外的本地毕业生,如果拿不到城北和高新区有限的管理岗位,就只能跳进市区的“小池子”,如果“眼高手低”,认为“小池养不起大鱼”,那只有外出打工,选择极为有限。长年维持的这种情况,其反作用力必然影响教育机构。这也是为什么襄职越办越有声色,而襄院则相对黯淡的一个原因。
从08年到现在,国内对于就业问题的看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刚开始,把更多的解决义务推到求职者那一边,主流舆论也频频向大学生喊话,劝其莫要“眼高手低”。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信息流通的透明和高效,社会的视线开始集中在经济基础上。到目前,才有了这样一种共识,即不能仅仅指摘教育的不给力和求职者的能力不足。就业市场上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才是深层原因。今天看来,之前所“鼓励”的大学生创业,再联想到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半死不活的现状,简直就是一种幽默。
不夸张地说,除开少数算是佼佼者的中型企业,襄阳绝大多数小企业仍处于开荒期,尚无足够的就业吸引力。在今天,如果听说襄阳还有不少1000月薪以下的公司,也并不令人惊奇。近两年,不少身在外地的网友欣闻家乡发展势头之猛,纷纷来论坛投石问路,询问其个人机会前景几何。有意思的是,回应“要看你能力如何”的不在少数,说的次数之多,以至成为论坛上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否认这种回答中劝人对号入座的客观态度,但其动机仍令人生疑,这是否为一种以攻代守的掩盖。潜台词似乎是:面对异乡同胞,家丑仍不可外扬。如果真是如此,我们除了感叹好面子的襄阳人爱家心切之外,也不得不说,经济基础如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消费的支撑点如此乏力,也同时体现在数据上。纵观襄阳近十年的GDP构成,基本上是由投资和贸易一路带上去。尤其是08年以后,固投数据开始显著增长,而消费份额仍相对较低,没有消费的刺激带动,与之相关的几个行业也长期落后。相信这非常符合襄坛网友们的观感:高新区和楼市是给襄阳撑门面的两大热点版块,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好工作难找,工资低,旅游业、服务业落后,缺少上档次的商业卖场,其具体镜像便是,襄阳明明守着众多青山绿水和名胜古迹,却长年门庭冷落;拼载,拒载,对讲机里扯闲话,则是襄阳出租车的三大特色;07年沃尔玛落户之后的多年时间里,襄阳没有再来一家外资商业巨头,直到最近麦德龙到来为止,而万达开业后的门庭冷落,让不少网友疑惑和不解,这也是去年论坛的一个讨论热点。
高投资和低消费二者呈现出的反向关系,在地方的统计公报中并不好查,也比较费事。省事的办法是直接看去年福布斯中部商业城市排行榜,在这个榜单上,襄阳的经济活力指数排在16个中部城市第一,而人均消费指数则居然倒数第一。需要指出的是,这和福布斯曾将襄阳列为“中国大陆最适宜开设工厂的城市”相吻合。当然从寥寥无几的回帖来看,这两个“第一”并没有多少人注意,现状是,唯GDP论在襄阳还大有市场。这里也说说我的看法。
虽然在国内一线城市,GDP已开始从之前的“越位”状态逐渐退回到本属于它的位置上去,即参考属性。但并不意味着二三线城市都该有样学样。前者的问题在于投资过剩(这也是唯GDP思潮在经济发达地区消退的另一个原因),而后者在于投资不足。今年多个二线城市均把GDP增长目标设在12%以上,以吴敬琏为首的主流经济专家纷纷出来喊话,对新一轮的投资热表示担忧。从经济角度看,他们并没错。问题是,前些年干什么去了?如果他们希望的降温得以实现,那就好比一家两个小孩,一个孩子已经吃的撑了,另一个才刚吃第一口,这时大人过来把饭碗全拿走,美其名曰一碗水端平,即传说中的“全国一盘棋”。结果是一个撑死,一个饿死。当年武汉市长询问“武汉在哪里”的时候,如果他们能给出像样的回答,那我们绝对不会作出如下的评判:中国的主流经济专家的毛病在于,他们说的专业话语,虽然看似正确,但大多出现在不恰当的时刻。这也是专家被诟病为“砖家”的原因所在。
在消费暂时指望不上,出口产业又无法与沿海竞争的情况下,中部城市在未来一个时期里仍得依赖于投资拉动经济,以保持对东部地区的赶超式增长。尤其是目前中部地区正处于新一轮洗牌,局势还有些混沌,谁能领跑在前,待格局明朗后就能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投放在这块区域本就有限的资源,才能更多集中到领跑者那里去。更关键在于,这种经济分配格局在5-10年之内都将是固定的。
这种情况下,恐怕就容不得襄阳瞻前顾后。过去十年大城市塔吊云集的景象,还会在今后的襄阳重现。当然,这看上去这和我开头所讲的襄阳赢弱的整体消费能力相矛盾,然而这就是现实。后边几年襄阳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会有所增长,但可以预计的是,其增速不会有太大起色。
但是襄阳和湖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处于中部,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趋势,这决定了它的发展道路并不会完全等同于沿海地区。换言之,如果能把握好后发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独特禀赋,并解决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襄阳及湖北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