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ht 于 2013-1-14 17:12 编辑
家乡的小镇(张才富) 蛰居在谋生的异地十多年,如今全家人都疲于奔命的在这座大都市里,有车有房的,但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在每年的春节,当天空中燃起五光十色的鞭炮,不由感叹:这座城市不属于我!于是就很少出门去凑热闹了。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却不曾有过休闲的冲动。虽我家乡的小镇比不上这都市富丽堂皇,甚至没有一处景点去可看可玩,但她有故事。 我的家乡是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的一个建制镇,小镇的地名中有一个“潭”字,因由这里原是古云梦泽水的深处,也有长江汉江流经于此,这里是土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也有浅层积水。总之,我的家乡有自然生态湿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家乡镇区的街道集市,坐落在美丽的通顺河畔,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十多年前,我一直生活的这座集镇街道,很是落后,没有多少美丽可言。总的印象是感到很小很破,小的站在镇区这头吆喝一嗓子,镇区的那头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并非“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或许只是出于生活需要面对的现实,才在集镇上开一小铺店,维持生存。说实话,居住在这样的小镇,没有太多的喜或乐与憎或恨,也没有期望这样的小镇将来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总觉得农村的集镇都是这样的特点。 回想起来,当年的集镇的街道上连个像样的建筑都没有,几条不长的街道,是附近的居民用来打粮的晒场,路两旁的绿化是“一棵树,两匹叶,麻雀飞来都不歇”。在小镇做生意的商户,大多是倒闭乡镇企业的员工和家属,家里种有责任田,他们在路旁或河边搭起个铁棚子,或理发,或打铁、或修理、或卖副食烟酒,或划玻璃,花圈店什么的,菜和粮食从家里背,通顺河里挑水吃。 小镇街道建设布局是在通顺河与318国道之间,成长方形。南北向二条街道,东西向二条街道,呈“井”字形,纵是“二”的有新龙街和文卫路,横也是“二”的有文化路和正街振兴街。新龙街连接着通顺河桥,其半边街是建在三排渠水道上的居民住宅,后形成街道,开始建房的那年是龙年,所以取名新龙街,到今年也是二十四年了。 沿镇区的街道靠通顺河南的文化路有撤区并社新建制的镇委会、企管会,影剧院,镇委会对面是镇派出所;通顺河的北面是中小学、水厂及拖拉机站;振兴街正街上有供销社,食品,邮局、信用社,粮所;318国道路南是水工队、变电站、农贸市场、林工商;镇东的新龙街有教委、修配厂、猪厂、酒厂,再生革厂、米厂;镇西的文卫路有镇卫生院,兽医站。其余那些勤行铺、饭店、牛马行、铁铺裁缝铺都简陋的甚至连个店名都没有。小镇这么小这么破却很有名。在影剧院后面供演员休息的地方办有一裱糊厂,生产的中堂画、麦雕画都很有名,行销全国,也成立了花鼓戏、肉皮影子剧团。就这么个小小镇却承载着一方群众文化、经济的延续与升华,实在了得。 猪厂、酒厂、再生革厂所在地早前是一片坟地,堂兄在猪场喂过猪。那时,能进入社办企业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首先是要出身好,再就是在生产队的个人表现好,贫下中农推荐,大队支部同意,企管会审查,报镇工交办批复合格后才能上班,工资由企管会统一发放。堂兄每个月工资是十八元,那时钱值钱啊!还逃脱了上水利。于是堂兄是喂猪学习两不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了大干部。 改革开放后,人们离开土地再不要向生产队长请假了,自由了,跑起了小生意。小镇又多出几家旅社来,有镇招待所、供销社旅社,新龙旅社。不管是南来北往的,还是东经西过的;不论是铝锅换底的、还是修伞补鞋的,只要走进小镇,就成了一家人,不必担心日晒雨淋,也不必担心饥渴小恙。有些客人为了节省盘缠就自带干粮,旅社开水都是免费提供。在家百日好,出门事事难! 夏夜的小镇,人们三五成群斗聚在一起讲着笑话,谈这谈那。有时会取出一把破二胡来,唱起花鼓戏、小曲民歌来。张婆唱道;油菜开花黄,哪有闲工回娘家!李婆接着来;睡到那鸡子叫啊,他扯起一啪(泡)尿啊……乘凉的人群中时不时夹杂着“哈哈哈”的笑声。谈的谈,说的说一直闹到天上星星困的眨着眼睛,这些人才散去,一头倒在床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天不亮,小镇的勤行铺一绺绺刚出锅的油条,伴着香油味,在晨曦的空气里飘起一缕缕浓郁的脆香,随着早晨清风扩散很远。窜进鼻腔,刺激味蕾,诱人食欲。勤行铺的师傅麻利地揉着面,揉好后,拉成长长的细条,在案板上滚圆,熟练地把滚圆的面坯由内向外圈在放了食油的陶钵里,然后端到烧沸的油锅边。被放进沸油里的生面,沉下去,又浮起来。在沸油的滋润下,须臾变得丰腴饱满。颜色也从乳白到嫩黄,直到金黄,这时可以夹出炸好的油条了 小镇又开始了一天的沸腾,人们买菜过早,孩子们边吃边走着,住旅社的客人与房东老板道别,手扶拖拉机冒着黑烟……那人、那声音、那小镇都定格在故事中了…… 网络上看到家乡的的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小城镇改造和发展,已找不到她往日的踪影。政府集方方面面的经验与见地,以科学规划与发展的战略眼光,聚合效应,百舸争流,小镇的主人以跨越的坚实步伐迈向新的起点。如今的家乡的小镇魅力四射,生机蓬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精神抖擞,社会发展稳定和谐,投资环境宽松优越,变成了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城镇。 双向车道上车辆穿梭不停,绿化带变换着造型的花草,街道两旁是透着现代气息的商铺。318国道过道街,街宽道平;新龙街、振兴街、文卫路都拓宽了不少,还出现了不少新路,仅镇南的环路就有7.5公里长。一个个美丽的小区,一幢幢别致的新楼,通顺河沿河公园,草木繁茂,环境优美。吸引居民在这里载歌载舞,娱乐休闲,彰显出了小镇的祥和安宁。 小城镇,大品味。街道华灯流光溢彩,路路璀璨。小镇先后获得“湖北省小城市建设与管理楚天杯”、“湖北省平安乡镇”、“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台湾欣意、佳凌医材、德丰水禽、闽中食品、银丰棉花、湖北永上、致诚商贸等项目相继落户,成为全镇工业经济重要支撑。农业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形成了以水、禽、蔬为重点的特色经济。同时,小镇人民把沪汉蓉高铁仙桃西客站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小镇经济又一腾飞的切入点。 外面的都市虽然也很美,但置身后总感觉陌生;外面的都市虽然华丽,却充满浮躁;外面都市的人有时会露出笑脸,但小镇的乡里乡亲更守信用………不知对不对!我想就这么去写,就这么去理解。 家乡既熟悉,又陌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