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引杜甫《客至》诗句),是杜甫对当地景致的描绘。
今陈院同明村早先住着杜甫的胞弟杜观。杜观是因为逃避战乱而从陕西蓝田南迁当阳的。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56岁,住在夔州。春末,胞弟杜观曾到夔州省亲,看望其兄杜甫。不久,回到陕西蓝田娶了妻子,返还江陵,寓居当阳。
杜甫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夏,来此探望胞弟杜观,并小住数日,故名:“杜甫沟”。
《当阳县志》载:“杜观,甫弟,甫在蜀,有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之作。”杜甫五言诗《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均可作证。
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载:“大历三年,杜甫57岁。正月初仍在夔州,中旬出峡,将西果园四十亩赠吴南卿。三月抵江陵。”在此逗留数月,“秋移居公安,暮冬离公安,舟近岳阳已迫岁暮”。
郭沫若的这段记述,把杜甫是年行踪表述得十分清楚。可以推测,杜甫是从江陵乘船溯漳河而上,来到杜观居地的。
杜甫沟有一墓碑上记载:“命系嘉庆年间,生于南漳周家畈,亡于当阳杜甫沟。”可见“杜甫沟”这个以诗圣命名的地名由来已久。
杜甫沟山腰有一奇石,曰“杜甫石”,其上有双脚印。传说,杜甫在此立足观书、吟诗,专注久时,立地成佛,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杜甫沟有名之始,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峰峦叠翠,鱼米丰腴。令历朝黑客骚人凭吊古迹,留连忘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