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文学批评似乎远离了普通公众的视野。它们或是化身为高头讲章,仅仅作为“学术成果”,流传于学院内部;或是被出版商包装成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充斥报刊网络。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文学批评本身具有的功能——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正在逐渐丧失。(01-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看了这篇报道,笔者有强烈的共鸣。笔者曾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也喜欢阅读文学评论。自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就自费订阅了《当代作家评论》、《作品与争鸣》、《文学自由谈》等文学评论刊物。一直到08年我还在订阅《文学自由谈》。那上面刊登的一些批评文章,我每篇都要仔细阅读,反复体味。那时文学批评者批评的动机很单纯,写的文章也很单纯,都是就文学说文学,就创作谈创作,有好说好,是差说差。那些思想深刻、锋芒毕露、语言生动、批评中肯的批评文章让笔者如饮甘泉。对读者理解作品的精髓,理解文学的要义都大有启迪,对作者把握生活脉搏、提高创作水平也大有促进,对繁荣文学事业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但是,近些年,文学批评已经变味。市场味、铜臭味、庸俗味很浓。很多的文学批评是无条件地对作者、作品进行肉麻的吹捧。好象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会出现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家是浑身上下玲珑剔透,闪闪发光,作品是白壁无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好象那些形容到极点的副词、形容词都集中到一起开会来了。也不管作者的心脏好不好?读者的胃部行不行?再么就是说一些空洞无物、不咸不淡的大话、套话;说一些云遮雾罩、不着边际的废话、屁话。还有的批评家特别喜欢卖弄,满篇都是新术语、新名词、新概念,明明一句很明白、很简洁的语言就能说得很清楚、很到位,他偏要弯绕绕地说一些个个都不理解、人人都不明白的“鸟语”。就象赵丽蓉演小品时说的,就是不好好地说人话。这样的文学批评对作者来说,起不到半点磨刀石的作用,对读者来说,起不到一丝毫的启迪作用。因此,现在文学创作也好,文学批评也好,都是在圈子里热热闹闹,研讨会、座谈会、评分会一个接一个,评论文章一篇接一篇,真是汗牛充栋,但是,一出圈子就无人问津。许多书籍从出版社到书房到废品收购站时,油墨的清香还没散发干净,是花费了一笔钱,旅行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造纸厂。浪费的可能是个人的金钱,但是耗费的却是社会资源,让人很是痛心。 为什么有思想、有观点、有见解、有锋芒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少呢?塞万提斯说“笔为心灵之舌。”歌德也说过:“只要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因此,说穿了,这就是市场化、物质化、金钱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市场化、物质化、金钱化的条件下,很多文学作者把创作当作出名、挣钱的手段和途径,很多的文学批评家也把批评当成拿红包,得好处的载体。因此,文学批评中红包批评、礼品批评、物质批评、谄媚批评就大行其道。这样的文学批评离文学创作、离文学批评也就越来越远,离文学读者、文学繁荣也越来越远。 是的,文学在现在这个时代并不是象古人所说的那样,具有经世济国的功能,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是,文学毕竟是人类心灵的鸡汤,是影响人的灵魂,净化人的思想,塑造人的性格的精神产品。因此文学的创作者、批评者还是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有一点执着、认真的性格,尽可能地摒弃功利思想,尽可能地少受市场化、物质化、金钱化的影响。沉下心来认真地读,认真地写,多些实事求是的评论,少些无限肉麻的吹捧;多些与人为善、切綮中肯的批评,少些云遮雾罩、不着边际的废话;多说些人话,少说些“鸟语”。不说要“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后世”,但是,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的好作品,让文学批评回归批评本位,真正起到“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的作用还是应该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