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益善的《向阳湖》 徐元芳 现在的年轻人读《向阳湖》,也许会疑问,难道有那样的人、那样的事?我是参加过战天斗地的小民工,捧读刘益善先生的《向阳湖》,心揪着,泪流着…… 《向阳湖》是“爬”出来的。“我和泽林就穿着鞋袜,挑着土,朝堤坝上走。不能叫走,应该叫爬。我们一步一步地爬涉着。头上是雪,身上是雨,双脚踩在雪地里,裤脚和鞋袜早已冻住了。我们爬得很慢,想快都快不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作家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向阳湖》是“冻”出来的。大雪天,老矮打赤脚到镇上挑回了米和柴,冻得疼、脚像树棍子在地上拄都知道,唯独脚会着了热气,恢复了知觉,那个“痒”,一般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向阳湖》是“饿”出来的。桂桂把最后的一点米熬了一点稀饭,一人一小碗,都为了省给别人吃,而自己不吃!这就是我们小民工精神的“高”!他们是一个民兵排,是十几万民兵中最小的一个排,然而,他们人人都不甘落后,都有一颗如果我少挑一担土、别人就会多挑一担土的善良的心,拼着命挖、挑,还不断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四个拼命挑土的人《夜半挑灯战湖滩》。 刘益善先生对1968年的政治氛围、社会历史背景的描写,把握的分寸很准确,没有拔高一厘,也没有压低一毫,工地上的红旗、广播,政治思想工作,干部的作风都是历史的再现,尤其是通篇都洋溢着年轻人的理想:想入团,想爱情,想早日完成任务,都是那样纯洁、高尚!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 注:《向阳湖》载《小说选刊》2010·7 201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