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农村恋儿 于 2013-1-21 17:02 编辑
一次性的生活
有人说:愚蠢的人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聪明的人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我想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让人们享受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有些发明创造的初衷往往是令人振奋,大快人心的。随着时间的累积,当弊端大于收益的时候,人们被利益和习惯所左右,已经深陷那些方便快捷发明创造的戕害而无法自拔;或说,当大家心知肚明地知道这种发明创造会给我们的子孙带来可怕的危害,然而在大家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继而心安理得;或说,这种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后果,在享受这种发明创造的当事人所处的时代往往不知不觉,人们就义无反顾的加入其中,令这种发明创造的危害升级到最大化;又或说,人们侥幸的认为个体的微小,使用这些发明创造不会造成对整个社会环境的破坏,于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地使得环境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时而让人们大吃一惊。人如此,国家亦然。上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就是如此。 古人云:“食色性也”,又说:“民以食为天”。这就反映了饮食对于每一个自然人来说是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不论是茹毛饮血的时期,还是步入了现代文明的今天,概莫能外。饮食被中国人以一种文化的形式传承至今,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眼睛看到的“色”。鼻子闻到的是“香”,嘴巴品尝的是“味”。就“色”而言,讲究的不仅仅是食品,其中盛放食品的餐具也包括其中。什么样的菜肴用什么样的餐具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大有学问。瓷器的发明,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食与瓷器的完美结合,使得不论是中国瓷器还是中国美食都蜚声海外。 然而一次性餐具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格局,因为省去了洗碗这个环节,使得人们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乐此不疲,特别是在重大节日和红白喜事的时候,一次性餐具成为餐桌的不可或缺的主角,当然,这个主角的表演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只表演一次,它们会加入垃圾这个大家庭,使得垃圾家族又添丁加口,更加繁荣昌盛了。如果真正有情趣的人,面对满桌子一次性餐具盛装的食品,就会想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饮食文化的流逝。究竟是为这种便捷高兴,还是为这种苍白悲哀! 家庭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与餐饮业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由于中国政府的干预,以及消毒行业的兴起,大型酒店和宾馆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少之又少了。表现最为猖獗的是各个早餐市场,由于不良环境制约和消毒环节脱节,使得不论是早餐业主还是吃早餐的食客都对一次性餐具趋之若鹜。人们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与影随行的是那些市场角落的惨不忍睹、满目疮痍!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节约成本,把外表完好的一次性餐具回收简单冲洗后,蒙蔽食客再次使用,这或许是对“一次性”这个词语的完美颠覆。不知道这种“节约”究竟是喜还是悲?由于塑料餐具的难降解性,现在纸制餐具大行其道,这虽然解决了一次性餐具难以降解的问题,但纸制餐具和一次性筷子一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片森林的消失,动物失去它们的家园,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也是日本为什么只使用一次性餐具而自己不生产从中国进口的原因所在。现在用竹筷子代替木筷子,也算是中国政府顺应中国人不良饮食习惯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折中之举,也透着某些无可奈何。 记忆中人们在买菜的时候都是先在家里拿菜篮子到农贸市场,然后把自己所需之物用菜篮子提回家。塑料袋的出现,掀起了一场购物革命。菜篮子虽然没有销声匿迹,却已经慢慢地远离人们的视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们购物时,每一件商品都穿上塑料袋制作的外衣,哪怕是一根葱也毫不例外。用塑料袋装食品成为商贩对消费者服务中顺其自然的环节,满大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用塑料袋提着各种物质的人们,从食品到成衣不一而足。在很多人还没有分清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为何物以及哪个有毒哪个没有毒的时候,塑料袋作为包装变得无所不能。一些小贩把塑料袋套在钢质或陶瓷餐具上,盛放食品以满足食客对卫生的要求,这往往令懂得一点化学知识的人不寒而栗。其实,很多塑料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可有这种意识的人凤毛麟角。重复利用最普遍的就是作为家庭垃圾桶里盛放垃圾的袋子,当垃圾装满后,一扔了之,干净了家庭,脏的是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只要一起风,就能见到塑料袋到处飞舞独特景观的根本原因! 中国政府从“禁”塑到限“塑”,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中国政府在与塑料袋之间这场战争中的一败涂地,在塑料袋这个产业链和人们就业这个问题之间,中国政府“禁”塑时早泄,“限”塑时阳痿,到现在就只剩睁只眼闭只眼,放任自流了。当然,超市增加了塑料袋这个收入除外。 又是一年春节到,你家一次性餐具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