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杨/文 完美色影 咔嚓鱼/拍摄 喜帖是一种新婚人家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参加结婚喜宴的纸质请帖。在襄阳,时兴发喜帖,也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八零年代初的事了。在这之前,也就是现在五十来岁年龄段的人,他们办喜事的程序是: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自己先去国营商店买来糖果、新衣,新床单,再找来木匠打套像五屉柜、高低柜、电视柜之类的家具,简单用报纸糊下墙,两张床并到一起。结婚那天把喜糖分发给来宾就算结婚了。在当时,由于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的积极倡导,比较时兴集体婚礼。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上虽然匮乏,但人们一心一意奔四化,婚礼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条件较好的人家,则在家做几桌酒席招待来宾。前来贺喜的人则送来暖瓶、脸盆等,很少有在餐馆宴客的。 在汉水之滨的太平店镇,建国前,男女婚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程繁琐,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后来提倡“文明结婚”,部分青年冲破家庭束缚,自寻配偶。建国后,注重宣传新《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买卖婚姻等旧习,实行自由恋爱,领取结婚证书。婚龄也由过去的男18岁,女16岁延迟到二十岁,简化婚礼,去掉“三跪九叩礼”、祭祖坟等迷信活动。有的请镇政府领导主持婚礼为证婚人,亲朋来宾致词祝贺,女方陪嫁生产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请客,不受礼,请上一班鼓乐手热闹热闹。在荆山深处的巡检镇漫云村,二十年前的时候,新人男方父母先定好吉日,婆婆在家缝制新被,新人一起去南漳或襄阳去购置新衣。男方买得西服,女的备好套装,新娘子少有穿西式婚纱的。男方要提前一周挨家挨户亲自去登门通知亲朋好友,没有发放喜帖的程序。新人双方家住的远了,结亲的队伍要在吉日前一天出发。男方带来给岳父母的礼物是:半札猪后座,白酒、白糖、饼干、面条等,以示厚重的礼节。女方家见迎亲的队伍快要登门了,就老远地候着,家里也会好烟好酒地备着,还腾出好床铺让他们住。第二天天刚麻麻亮,队伍就要出发。满怀喜悦的队伍瞧见农户人家,就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走过桥梁的时候,也是这样。新郎家安排的两个知客热情地有条不紊地招呼来客。招待客人采取流水席的形式,在农家小院一字排开,场面喧嚣,气氛浓烈。路途较远的客人可以吃上几顿,图的就是人聚集起来的喜气。新婚前夜男方家置办的拦郎席,也很热闹,但比较文明,来宾从不闹通宵。 喜帖开始比较简陋,但上面祝福的词语是不能少的,像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心心相印,幸福永远等是少不了的,后来由于时代的进步,电脑、印刷技术的介入,体贴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局面。因为是喜事,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制作的纸张永远是红色的面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人们选择请厨师到家里做喜宴的多些,现在在市郊的农村还是以家宴为主,以流水席为主要宴客形式。在乡村,所用的烟酒等档次跟城市比还是有所差距的,但是饭菜上是毫不逊色。 人们在八十年代中期,在酒店一百元以内能够办一桌酒席。送礼礼金十元、二十元即可。后来礼金一百元时兴了很长时间,现在的随礼“标准”是二百元,办喜宴的费用每桌也涨了几倍,亲戚或挚友送的数目是这二到十倍左右。有的富有人家动辄花费几十万元操办婚礼。在漫云村,当下的婚礼简约了许多。当天去接新娘,一般用电话通知客人参加婚礼的时间,也没有了拦郎席风俗,但随礼比城里多。这婚俗的变化,也反映出山村交通、通讯的日新月异,文明给山乡带来的好日子。 开始举办婚礼的程序比较简单,一般由新人一方的单位领导上台祝贺发言,新人拜天地、拜父母、拜来宾,后来有了婚庆公司的参与,婚礼的形式也多样化。市区有了知名的喜庆公司,并有了深受群众喜爱的婚庆主持人。在后来,传统的婚礼仪式复兴,有了骑马娶亲、抬轿娶亲等。到了近几年,有了在婚礼中戏弄公公、作弄伴娘的的恶俗,婚礼过程出现了倒退。 有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打肿脸充胖子,勉强支场设宴,结果债台高筑,引起家庭矛盾;有的在喜宴上酗酒,结果伤了身体;有的年轻人为凑得喜宴资金,不惜以身试法,身陷囹圄。喜事办成坏事,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在社会上,这样的家庭和个人悲剧不在少数。由于不时出现结婚办喜事的高峰期,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本来是人们休闲旅游的时机,却往往会收到二、三张甚至更多的喜帖,额外支出增加,有点让人不厌其烦,又不得不为之。有的人就暗地里就戏称喜帖为红色罚款单,赴喜宴为吃高价饭,这一心态为大众所共鸣,迅速成为流行语,着实让人有点无奈。 人们在参加喜宴的时候,借新人家的酒水,祝福新人幸福美满,也同时利用这个喜庆的时间,聚集亲情、共叙友情。整个喜宴始终充满着祥和喜庆的氛围。这氛围也将深深地留在新人们的美好记忆里。 婚礼毕竟是一对新人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他们组成了幸福的家庭,开始有了新的人生角色,有了责任和担当。婚礼的喜庆和浪漫,将载入他们人生的历史长河,亲朋好友的祝贺,将激励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珍惜红尘男女的一世情缘。 一张小小的喜帖,承载的信息很多,饱含的内容很广。永恒不变的是那来自亲朋好友的真挚祝福,那发自新婚人家心底的无尚喜悦。 |